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 〔清〕徐時棟
徐時棟〔1814-1873〕 清浙江堇縣人,字定宇,一字同叔,號柳泉。道光26年舉人。官內閣中書。家有煙嶼樓,藏書六萬卷。有志著述,家居不复出。治經以先秦遺說為主,有《煙嶼樓讀書志》、《柳泉詩文集》等。又纂有《堇縣志》。
作品
中山學詩記五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四明叢集二十五種《稿本(第9, 10, 12, 13冊清刊本) 輯 傅圖 》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民國二十四年(1935)張氏約園刊本 撰述 傅圖 》
宋元四明六志八種《清咸豐甲寅年(1854)甬上煙嶼樓徐氏刊本 輯 傅圖 》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九卷《清咸豐甲寅年(1854)甬上煙嶼樓徐氏刊本 撰述 傅圖 》
尚書逸湯誓考六卷,校勘一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尚書逸湯誓考六卷,附書後一卷《清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城西草堂刊本 學 傅圖 》
游杭合集一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煙嶼樓文集四十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煙嶼樓詩集十八卷《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煙嶼樓讀書志十六卷,附煙嶼樓筆記八卷《民國十七年(1928)徐氏蘧學齋排印本 撰述 傅圖 》
煙嶼樓集五種《清同治光緒間刊本 撰述 傅圖 》
舒文靖公類稿四卷,附錄三卷《民國二十五年(1936)張氏約園刊本 輯 傅圖 》
舒文靖公類稿四卷,附錄三卷《清同治壬申(十一)年(1872)刊本 輯 傅圖 》
煙嶼樓文集四十卷,詩集十八卷《清光緒元年(1875)松竹居葛氏刊本 撰述 傅圖 》
目錄
卷一
佚文一
乾道四明圖經
地里
昌國縣
城池
鄞縣
奉化縣
鄉
象山縣
戶口
總敘
鄞縣
奉化縣
象山縣
昌國縣
貢賦
總敘
鄞縣
象山縣
昌國縣
物產
總敘
賢宰
鄞縣
人物
慈溪縣
山
鄞縣
奉化縣
江湖河堰
鄞縣
橋梁
總敘
鄞縣
奉化縣
亭傳場鎮
總敘
慈溪縣
祠廟
總敘
鄞縣
慈溪縣
寺觀
鄞縣
奉化縣
慈溪縣
古跡
總敘
冢墓
昌國縣
卷二
佚文二
寶慶四明志
卷首圖
羅城圖
卷一敘郡上
沿革論
卷二敘郡中
學校
卷四敘水
水
卷八敘人上
先賢事跡
卷十二鄞縣上
公宇
卷十三鄞縣下
存古
卷十四奉化縣上
山
卷十五奉化縣下
紀異
卷二十一象山縣
縣令
山
水
開慶四明續志
卷二
驛亭橋路
卷三
水利
卷六
水閱
卷十
吟稿下
延祐四明志上
卷一
七觀
卷四
先賢
卷五
先賢
卷七
山川攷序
山
海
卷八
城
堂宇
亭
樓閣
園圃
附錄
卷三
佚文三
延祐四明志中
卷弟九城邑攷下
鎮
市
坊巷
橋道
卷弟十河渠攷上
河
【補目】鄞縣
奉化州〔佚〕
奉化開河記
湖
錄事司
引水記
西湖十洲題詠
鄞縣
廣德湖記
水利記五
廢湖辨
東錢湖
奉化州
昌國州
慈溪縣
定海縣
池
井
塘
卷弟十一河渠攷下
(石契)
鄞縣
奉化州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堰
鄞縣
奉化州
慈溪縣
定海縣
壩
定海縣
閘
鄞縣
定海縣
水步
渠
水則
卷四
佚文四
延祐四明志下
卷十三
奉化州儒學
重建縣學記
重修學記
小學箴
卷十四
象山縣儒學
卷十八
象山縣寺院
卷十九
集古攷上
卷二十
集古攷下
至正四明續志
卷二
職官
人物
卷三
公宇
卷四
邱墓
河渠
卷七
學校
卷十一
古跡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卷上
北山下古港
建迴沙閘
卷五
雜錄上
總錄
乾道四明圖經
寶慶四明志
卷六
雜錄下
開慶四明續志
大德昌國州圖志
延祐四明志
至正四明續志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卷七
作者上
乾道四明圖經
寶慶四明志
卷八
作者下
開慶四明續志
大德昌國州圖志
延祐四明志
至正四明續志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卷九
餘考
郡志類
三種
明州圖志
景德明州圖經
大觀明州圖經
州縣類
八種
鄞志
慈溪志
紹熙昌國志
寶慶奉化志
古鄞志
至元奉化縣志十卷
皇慶奉化州志
延祐奉化州志
鄉鎮類
二種
桃源志
三茅山志二卷
山川類
七種
四明山記
四明山記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一卷
四明山記一卷
四明洞天記
甬東山水古蹟記一卷
補陀洛迦山考一卷
古蹟類
二種
慶元賜府考一卷
瀛海紀言十八卷
雜記類
九種
四明郡才名志
四明才名記
四明風俗賦一卷
明越風物志七卷
明州鄉飲酒禮
慶元府鄉飲酒禮詩
慶元府濟民莊始末
慶元府鄉飲酒禮小錄
四明鄉曲義田莊本末須知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 〔清〕徐時棟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一
鄞徐時棟
佚文一
乾道四明圖經
佚文一百三十八條 【 圖經後五卷為篇什碑記完好無恙其前七卷皆叢殘之書也書目亦與之俱無能考其所缺佚者何等語矣按乾道所作即本大觀次弟宜與之一黃主簿序稱李從事原書分類為地里戶口物產貢賦人物古蹟釋氏道流山林江湖橋梁坊陌張祕閣總敘則云隨縣所開列者為風土物產古今人物寺觀祠宇亭傳場鎮江湖河堰地靈古蹟而今本七卷所存條目又與前所稱者不合且敘郡既以賢守殿於末敘縣乃以賢宰冠其篇鄞縣別出御書之名昌國特標鹽場之目第五卷溝逸民於人物之外弟二卷祧梁堰於敘水之前分合顛倒莫曉其義例所在蓋李處士既不全錄其書自以己意為去取固不能即刪本之先後而尋完帙之次序也此卷略仿名目以類相從原書分縣為卷今不爾者以所輯僅萬中之一挂漏良多無當於考定云○凡合數書成條如烏賊赤莧山之類今計作一條】
附存一十二條 【 寶慶志一書大半本之乾道圖經然既未該出處即不能憑肊妄斷至其中有大書守張津云云者則雖不言所本其為舊志所有無疑特或簡或繁敘述各異又不能決以為原文也今刪錄其要改書偏行以別乎諸書之明稱徵引者若或但云乾道某年而無祕閣姓名則不錄】
正誤一條 【 諸書所引或以寶慶為乾道以至正為延祐偶然筆誤讀者自明至如純德彙編所載董孝子傳公然作偽自欺欺人見者或將真以為圖經佚文竄亂古書不可不急為駁正之也本當置之卷末今以便於稽考門類相從而與附存諸條皆以偏行書之條首又各用陰文冠以標目庶不致與佚文相混淆云】
地里 【 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昌國縣
東西五百里南北三百里西南至州驛三百五里 【 寶慶志二十引舊志○大德志一引舊志○按寶慶志云舊志云然然海面際天本不可以里計也觀此知寶慶所載境土悉本乾道此條以加案語故特著徵引又寶慶時已改州為府而此條稱州驛郡志境土條稱本州亦沿用乾道之明證今以餘條未明所出不復采列】
城池 【 此目見本志弟一卷○今本存州城二條】
鄞縣
縣在府 【 原本當作州】 子城之東二百八十步城周回四百四十步 【 寶慶志十二引舊經】
奉化縣
縣城周環六百四十八丈 【 乾隆奉化志四引圖經○按奉化志未見圖經此引舊志所引者今但以所見之書著之餘條仿此】
鄉 【 里村附○此目見弟二卷○今本存鄞縣】
象山縣
每一鄉 【 按本志云舊有五鄉景德三年併為三鄉】 一里計村十有二 【 嘉靖象山志引乾道閒○按此但引其數不載其名考象山三鄉乾道以後未之有改其三里寶慶時尚沿舊稱惟十二村則寶慶時改為三十二保延祐時改為二十四都至明代復改為三鄉三里十二村數與乾道符合其村名又悉在寶慶三十二保之中然則明時村名即為乾道舊號無疑今以別無確據不敢采作正文而亦不可不附記於此也○歸仁鄉管里一村四崇仁里青埠村東溪村馬岡村九頃村政實鄉管里一村四美政里烏石村白石村弦歌村寶德村遊仙鄉管里一村四和順里柘溪村錢倉村鴨嶼村竹山村】
戶口 【 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總敘
[天禧中]
主總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總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 寶慶志五○按此並不稱出圖經而今采之又其所載凡五朝一太宗皇帝朝二天禧中三元豐中四政和六年五乾道四年今去太宗元豐而蜀采天禧政和乾道忽取忽舍難免滋議然鄙意以為至當不可易也蓋圖經成於乾道五年寶慶所載戶口終乾道四年此非抄舊志而何後來諸書引用圖經取以勘合證佐顯然其為乾道舊文灼然無惑而寶慶所載太宗朝戶口今見之太平寰宇記中元豐中戶口今見之元豐九域志中焉知非舊志無文寶慶時考據他書以補缺略乎又況後引圖經者多不過天禧政和乾道三朝絕無引及此二代者由縣度州固可信吾言之不妄也至寶慶六縣戶口當亦乾道舊數故乾隆鄞志引之直斷以為乾道中然敬止錄嘉靖象山志康熙定海志引圖經與今本寶慶縣志絕異惟奉化志載乾道年者相合而天禧政和則又奉化志所獨有然則果即舊數與否尚未可定今但采補州總數而各縣則取諸後志疑以傳疑慎之又慎也】
[政和六年]
主總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戶計二十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一口
客總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戶計五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口 【 同上】
[乾道四年]
主一十萬四千七百二十五戶計二十五萬六千五百七十六口
客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七戶計七萬四千四百一十三口 【 同上】
鄞縣
[天禧年]
主九千四百五十四戶計一萬五千八百五十六口
客八千八百一十五戶計一萬二千二百一口 【 敬止錄戶口考引宋乾道圖經】
[政和六年]
主二萬六千三百九十五戶計五萬二百一十八口
客七千五百二十五戶計一萬三千九十九口 【 同上】
[乾道四年]
主三萬九百九十戶計七萬五千九百三十口
客七千九百四十三戶計一萬九千五百七十七口 【 同上】
奉化縣
[天禧年]
主七千四十五戶計一萬五千三百六口
客一千一百□十六戶計一千三百十口 【 乾隆奉化志○志不云出圖經然本圖經無疑】
[政和年]
主二萬六千六十八戶計五萬八千一百八十口
客一千九百六十五戶計三千九十口 【 同上】
[乾道年]
主二萬九千九百九十七戶計五萬三千二十一口 【 按乾道主客與寶慶奉化志合彼志三千下有八百二字】
客二千六百九十五戶計六千七百口 【 同上】
象山縣
[乾道元年] 【 按當作四年】
主戶八千八百五口二萬四千六百一
客戶三千四百九十九口八千三百六十一 【 嘉靖象山志○例與前條奉化志同】
昌國縣
[政和六年]
主戶六千六百九十五口二萬一千九百三十三
客戶四千七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二百五十三 【 康熙定海志四引宋乾道志○此蓋本之聞惢泉所作昌國遺志稿中然何以但引政和而不引天禧乾道也乃定海志則復引延祐志曰戶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口四萬四千七十一又引至正志曰戶一萬三千七百九十九口四萬三千六百二十五按延祐至正二志不載戶口諸書亦從無引之者且大德昌國志稱至元二十年抄數戶計二萬二千有奇口計十二萬六千有奇以此得升縣為州萬無至延祐至正閒忽縮戶止一萬數千口止四萬數千之理則其所引元時二志戶口必為乾道志中天禧乾道二朝戶口無疑惢泉尚見圖經之全必能全引惜為後來重修人所亂此雖肊見固可以理斷之然遽以采作佚文則未敢也】
貢賦 【 此目見黃序○今本全佚】
總敘
[夏稅] 【 以下子目先後略仿寶慶志為序】
正稅絹八千二百九匹
和買絹二萬二千四百二十七匹
認發臨安府和買絹八千七十九匹
淮衣絹二千七百匹
總為絹四萬一千四百一十五匹
正稅紬四百二十二匹
和買紬九千九百匹
淮衣紬三千三百匹
總為紬一萬三千六百二十二匹
正稅綿一十一萬兩 【 寶慶志五引乾道五年舊志】
[酒]
酒課歲額五萬貫以上明州五務 【 敬止錄酒務考引乾道志】
[商稅]
熙甯十年以前諸州商稅歲額三萬貫以下明州五務 【 按務當作場○敬止錄連引此上二條復云此合五邑而言未知鄞幾務此尚為至輕者也按至輕云云疑亦乾道志中語】
[年額諸色窠名錢數] 【 此目本敬止錄引蓋即寶慶志中雜賦也】
折帛 【 原作白據寶慶志改】 錢六萬二千二百九十九貫文
身丁錢四千七十貫一百八十二文
茶租錢二百三十九貫七十八文 【 敬止錄 【 卷首失去考名】 引乾道志】
[朝廷窠名]
糴本錢額九萬六千九百七十八貫四百三十九文內於酒務併省錢撥出四分簇到三萬八百六十七貫二百九十三文餘錢係諸稅場以日生收到錢分撥及村坊買撲認納并人戶身丁錢湊足赴行在省倉和糴場交納 【 寶慶志六引舊經】
經總制正額錢年額四十一萬八百二十五貫六百六十八文內經制錢二十一萬一千七百七十三貫四百九十一文總制司一十九萬九千五十二貫一百七十七文其錢出於屬縣給納二稅頭子勘合耆戶長免役裏外酒稅并人戶典賣田宅稅契窠名等拘收 【 同上】
左藏庫在京官員雇錢一百五十貫文 【 同上】
[監司窠名]
轉運司月解等錢三萬四千八百一十六貫八百三十八文移用降本錢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三貫六百五十三文通為錢五萬三千七百一十貫四百九十一文內有無指擬錢一萬三千五百貫文每年戶科及轉運司改撥別處州軍取發而本府 【 原本當作州】 裏外場務沽賣不行減造糯米尚有無催錢六千一百九十五貫八百三文 【 同上】
鄞縣
[秋稅]
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石八斗一升六合二勺 【 敬止錄國課考二引宋乾道志】
象山縣
[夏稅]
租稅 【 按當作正稅】 絹九百二十七匹五寸
紬二百一匹三丈三寸
綿三千四十四兩二錢九分 【 嘉靖象山志引乾道閒○嘉靖縣志額徵後跋云以上歲辦蓋自永樂以來載諸舊志抄本然則此引出自永樂象山志耳其下載寶慶閒者與今本寶慶志一字無異】
[秋稅]
苗麥 【 按當作苗米】 三千四百九十七石一斗五升九合 【 同上○按此數與寶慶象山志同蓋數十年中未有增減耳彼志九合下有三勺二字】
昌國縣
[田土] 【 按敬止錄國課考引圖經秋稅自注云田土不載嘉靖象山志引夏秋稅亦不及田土而定海志獨引一條頗可疑也】
官民田土一千五百九十頃八畝三分二釐 【 康熙定海志四引宋乾道志】
[秋稅]
米三千六百一十五石七斗三升八合 【 同上】
[雜賦]
茶稅錢一十三貫五百一十七文
身丁錢二千一百八十一貫九百七十五文
折布 【 按當作折帛】 錢八千一百七十八貫四百文 【 同上】
物產 【 此目見黃序及總?○今本全佚】
總敘
[鱗介] 【 此下子目並見黃序】
烏賊一名烏(魚則)能吸波 【 此二字惟寶慶有餘志並無】 噀墨溷水以自衛使水匿不為人所害然群行水中人見墨水至輒可 【 至正作可餘並作下】 笱羅而得之 【 以上十七字寶慶志無】 性嗜烏每暴水上有飛烏過謂其死便啄其腹則卷而食之以此為名言其為烏之賊也 【 以上三十四字惟寶慶有餘志並無○寶慶志四引圖經○至正志五引圖經○嘉靖甯波府志十二引圖經○嘉靖定海志引圖經○雍正甯波志十三引圖經】
[花木]
有如錦之桑 【 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宋周世則注王十朋會稽風俗賦引圖經
【 此會稽圖經也】
云諸暨出三如謂如錦之桑如拳之栗如絲之苧又宏治紹興府志引舊志云會稽產如錦之桑今按此條原本亦當有會稽二字例諸芹與筆管二條或脫越中字蓋四明本隸會稽古越地也】
[果蓏]
薯蕷出北都四明者良 【 康熙鄞縣志二十四引圖經】
芹產越中白馬山者最香美土人雜芥為葅沃以
醯醬味絕美 【 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
[藥茗]
天花粉明州生 【 康熙鄞縣志二十四引圖經】
黃藥明越等山有之 【 同上】
[器用]
越出筆管 【 浙江通志一百四引四明圖經○乾隆奉化志六引圖經○按此四字亦見會稽賦周注彼乃引會稽圖經也】
賢宰 【 此目見弟三弟五卷○今本存奉化一條慈溪三條】
鄞縣
王元暐琅邪人太和七年以朝議郎行鄮令築它山堰浚小江湖灌溉甚博民德之 【 乾隆鄞縣志十一引乾道圖經】
人物 【 此目見黃序總?及弟二弟三弟五卷○今本存鄞縣十六條奉化二條慈溪八條】
慈溪縣
【正誤】 【 董黯字叔達句章人生後漢時家貧少孤事母盡孝甘泉美味奔獻於母母甚肥悅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之伺黯出苦毆其母致死黯飲痛不言母既葬斬寄首以祭母墓自囚告於有司和帝釋其罪召為郎不就以壽終初黯母寢疾喜飲大隱溪水得不以時於是築室溪傍以便日汲厥疾用瘳○董華鈞純德彙編二引南宋乾道四明圖經○又跋云鈞按圖經古舊極矣此傳破損模糊幾半為摘樓宣獻記所述行略補之然觀字眼分明處與樓文絕不爽可知宣獻所述的是圖經原文也又宣獻所述尚有屋側泉涌數語而圖經於此處頗清楚且樓記有傳記圖經參考之句則此數語或採之傳記中故不敢增入若圖經純孝廟董母墓及慈縣等條更難識認幸李孝謙四明文獻錄全載之得錄置後卷○按此大妄不足信也今本圖經弟二卷鄞縣人物董黯傳云董黯縣人也事詳祠廟門只此十字更無他語乃不意於時人書中得見別有傳文至一百二十餘字之多夫古書殘缺直以已意補完不足信一今本次序純孝廟條在董傳前數翻董母墓及慈溪縣條在董傳後數翻今前後皆已不可識認而董傳之在中閒者獨尚存大半不足信二文獻錄既全載廟墓諸條不知何故獨刪去此傳一字不登至煩後人從樓記補完不足信三今本董傳云事詳祠廟門祠廟門純孝條云其孝行之大已見於徐浩所書之碑彙編引文獻錄同而此碑全文載弟十一卷中蓋事實已備無庸贅設也今乃復錄事蹟百餘言不足信四浸假真有此傳則孝廟條何不云孝行之大見人物傳中而乃旁稱崔記乎不足信五況此傳果真今本十字誰偽之不足信六若謂李處士所偽則文獻錄一書全不可憑何故又取其所載三條不足信七寶慶志先賢事跡凡用圖經者皆注云見舊志今事跡中董傳與此偽傳相似何以不注所出不足信入且吾詳味寶慶而知圖經實以孝子為鄞人非但未嘗以為慈溪人并未嘗以為句章人也寶慶云今子城東南有廟舊志謂即其故居則黯本鄮人也虞翻謂為句章人據其徙居慈溪言之是其援圖經以考定仲翔之言鑿鑿如此而慈溪卷中尚有董傳董傳中尚有句章人三字則羅參軍目不識丁矣不足信九延祐志人物攷多采圖經亦必注明今攷中董傳與此偽傳差異不過數字乃注徵引不注先出之圖經而注引用圖經之樓記(延祐人物攷注云樓宣獻碑修)不足信十然且董華鈞目空今古以古來名人傳孝子者並皆擇之不精乃特自撰一傳冠諸古今篇什之首傳中尚注引用書名而字叔達則注見樓碑及延祐志句章人則注見崔碑及董氏舊譜生後漢至事母一截則注見舊譜甘泉果字誤泉美味至甚肥悅一截則注見延祐志比舍王寄至各言其子一截則注見舊譜并各志寄聞至致死一截則注見正德慈谿志及成化志黯飲痛至祭母墓一截則注見元人世德錄及成化志自囚告於有司至壽終一截則注見孝子紀事本末及世德錄并舊譜如圖經果存大半樓記果出圖經華鈞所采圖經果為真實不妄何以所作傳中一語不敢采引若謂作傳時尚未見圖經則其傳末錫號純德徵君一事此見今本孝廟條又何以居然注見乾道圖經則豈非良心發見於己所作傳中不敢儼然參以子虛烏有之書而特造此傳聊以欺人者乎不足信十一又且孝子以鄞人徙居慈溪華鈞力爭謂非鄞人孝廟向在郡城華鈞力爭謂在慈溪城中往往不辨黑白無故詬詈真如十餘歲小兒與八九十歲老翁爭其所目擊之事而其載樓宣獻記直刪去句章今之鄞縣也七字又改其母反葬於鄞為蓋葬於鄞又改城之祠宇為慈之祠宇夫以人人得見之攻媿集尚敢竄亂私改而況圖經世所希有傳者皆非足本則宜其恣意造作更無顧忌也不足信十二彙編一書考据疏舛議論乖張凡唐宋元明名家文字無人不遭其掊擊無篇不經其剝削為自來摭輯成書者所未有且己欲顯揚祖宗而先作偽欺人自處於不信其罪大矣本不足辨以其書鏤刻甚工且所引圖經他條與引寶慶延祐至正諸條皆與今本合見者將疑此傳真為此志佚文又恐妄人或尤而效之偽造古志其甚者且將為搆訟張本防微杜漸不可不懼故錄其傳而詳詰之】
山 【 此目見弟二弟六弟七卷黃序作山林○今本存鄞縣三條象山二條昌國六十六條】
鄞縣
雞鳴山山有石井上有銅瓶著石有大石雞云從浮梁上飛來今猶鳴應扶桑曉 【 寶慶志十二引舊志○延祐志七引圖經】
赤堇山在鄞縣東四十里 【 按原本當無鄞字延祐志沿革攷注引此一句亦無鄞字嘉靖志無東字乾隆志無在鄞二字】 山有草曰赤堇鄞縣以此為名 【 延祐乾隆二志無為字】 而加邑焉 【 四字乾隆志無○寶慶志十四引舊志○延祐志七引乾道舊志○嘉靖甯波志五引舊志○乾隆鄞縣志三引乾道圖經】 會稽記云昔 【 嘉靖志無昔字】 歐冶造劍於此山云涸若邪而採銅破赤堇而取錫 【 寶慶志十四引舊志○嘉靖甯波志五引舊志】
奉化縣
天門山 【 按寶慶弟十四卷奉化天門山下注云據本縣所載如此而象山亦載天門山又弟二十一卷象山東門山下注云奉化縣亦載天門山姑兩存之云云雖不明言舊志其指圖經無疑今本存象山之東門而佚奉化之天門本當據補以所存之東門與寶慶異文則所佚之天門未必與寶慶合轍也故存其目而不采其文】
漢城山西漢建元三年嚴助發會稽兵圍東甌元鼎六年韓說出句章擊東甌領漢兵駐此故得名 【 寶慶志十四引舊志】
赤莧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夏侯曾先地志云亭頭有赤莧山上有磐石可坐千人秦始皇遣徐福求訪神仙嘗至此或云昔有赤莧仙人嘗居此山因以名焉 【 同上】 土傳赤莧仙人所種 【 學齋佔畢引明州圖經】
蓬島山其源 【 二字嘉靖志無】 來自四明山重岡複嶺繚繞綿亙 【 四字四明山志無】 自剡之西南至於鎮亭之東北 【 十二字嘉靖志奉化志並無】 形勢雄壯不露鋒角 【 八字山志無】 兀 【 奉化志作屹】 然為諸山之冠 【 山志作兀然獨冠諸山】 北為安巖之翠峰南為石樓之赤巖過杉木嶺入於天台 【 八字嘉靖志奉化志並作脈延天台四字】 陟 【 山志無】 其巔俯視數百里外滄海微茫煙雲縈帶城邑聚落 【 十二字山志但作滄海城邑四字】 了然在目崇甯閒 【 山志上有宋字據寶慶志刪】 有尼結廬於其側號師姑坪 【 山志作平據藏本寶慶志改○十四字嘉靖志奉化志無】 旁為後萊山山 【 山字奉化志不重】 谷閒 【 八字山志無而下句潭字下有在後萊山谷中六字】 有龍湫名(魚役) 【 山志作蝦誤】 魚潭歲旱鄉民禱祀之 【 三字奉化志作雩禱山志七字並無○嘉靖甯波志六引四明圖經○四明山志一引圖經○乾隆奉化志二引四明圖經】
蓬萊山納土為貢以實方丘 【 嘉靖甯波志四十二引四明圖經○按句餘土音有蓬萊山土歌注云在奉化境而宋時取以築社見乾道四明志】
烏峰臨溪其石五色似花鈿 【 浙江通志一百三引四明圖經○乾隆奉化志十四引四明圖經】
大小悔山 【 乾隆奉化志二引乾道志○按奉化志載大小晦山引舊志云乾道志作悔非】
江湖河堰 【 此目見總敘黃序但稱江湖本志則一卷作水利二卷分渠堰與水為二而合江湖河潭於水門七卷標水字而附以湖潭井○今本存州城內一條鄞縣六條昌國三條】
鄞縣
【附存】 【 東錢湖乾道五年守張津具奏乞開茭葑得旨依奏○寶慶志十二○按東錢湖已見今本弟二卷中語又甚長似不至更有脫略而不然也本條說湖之利不過五六行其餘則韶師之塔知和之庵正言讀書之廬丞相創造之廟些小名勝談之縷縷豈有郡守議浚朝廷允許事關鄉國利害又為當時身親經歷之事而轉無一語敘述之理蓋錄此本者本不全抄不過以己意為去取一卷之中一類之中一條之中各有刪節耳余謂胡尚書作寶慶志政蹟在郡者赫然具陳祕閣(上□下田)心民事不減尚書而今乾道志中殊寥寥為可惜也今復取其原奏併錄於後以意度之圖經中又必載此劄子也】
【附存】 【 乾道五年守臣張津言東錢湖容受七十二溪方圓廣闊八百頃傍山為固壘石為塘八十里自唐天寶三年縣令陸南金開廣之國朝天禧元年郡守李夷庚重修之中有四閘七堰凡遇旱涸開閘放水溉田五十萬畝比因豪民於湖塘淺岸漸次包占種植菱荷障塞湖水紹興十八年雖曾檢舉約束盡罷請佃歲久菱根蔓延滲塞水脈致妨蓄水兼塘岸閒有低塌處若不淘濬修築不惟寖失水利兼恐塘埂相繼摧毀乞候農隙趁時開鑿因得土修治埂岸實為兩便從之○宋史河渠志】
北清堰 【 按嘉靖以後引此清並作津當誤】 在縣西北二里 【 開慶志三引舊圖經○至正志四引舊圖經○嘉靖甯波志五引舊圖經○敬止錄山川攷六引舊圖經○康熙鄞縣志七引圖經○雍正甯波志七引舊圖經】 是堰為鄞西咽喉 【 康熙鄞縣志七引圖經】
鵲巢(石契)在縣手界鄉鎮甲今廢為田 【 開慶志三引舊志○按開慶所云舊志者圖經也其稱寶慶則曰續志例見弟二卷大人堂條】
橋梁 【 此目見黃序及弟二卷○今本存鄞縣一條】
總敘
[西南廂]
清瀾橋俗曰府 【 原本當作州下同】 橋奉國門前六十步
四明橋府南九十步有亭唐太和三年刺史李文孺建燬於建炎之兵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
憧憧橋府西南一里西湖眾樂堂之東西橋也俗呼曰 【 三字敬止錄引作舊名】 東湖橋西湖橋天禧五年僧蘊臻建轉運使陳堯佐立名嘉祐中守錢君倚修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仍建二亭其上侍御王伯庠記
湖心石橋大小二橋府西南一里半元豐七年建
甬水門裏橋元豐二年建
蔥行橋府東南九十步
迎鳳橋府東南一百六十步
錦照橋大廟前南距府二百八十步
倉橋振名坊南距府二里半
福明橋景福寺東距府二里
新橋景福寺西距府二里半
五馬橋在竹洲西距府一里半
通安橋曾家匯南距府一里二十步 【 寶慶志四引舊經】
清洞橋舊名錦照 【 敬止錄山川考三引舊圖經】
[東南廂]
巿心橋南湖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
吳欄橋巿心橋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一里半
奉化橋一名捧花龍舌頭南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
水月橋延慶寺前西南廂交界距府三里十五步
洗馬橋新寺後門距府二里十八步
泥橋新牌橋東距府三里二十四步
車橋靈橋門西距府四里四十五步
焚香橋採蓮橋東距府二里三十步
採蓮橋南寺前南距府三里半元豐六年建
獅子橋興教寺南距府二里半
新牌橋泥橋頭南距府二里半十二步 【 寶慶志四引舊經】
[西北廂]
迎恩橋一名仁安望京門裏東距府一里
虹橋壽甯坊南距府二百十步乾道中守張津重建
河利橋 【 敬止錄引作河利巿橋】 項家巷口府西南半里
惠政橋報恩光孝寺前俗曰天甯橋崇甯二年建
永濟橋路分衙前距府六十步景德四年僧惟一建乾道五年張津作亭其上
董孝橋一名渡母橋報恩觀西距府六十步天禧
五年建有亭久而(土已)乾道五年守張津重建
府東門橋距府二十步
府西門橋距府三十步
阮家橋一名料橋府東北半里
鑒橋狀元坊下 【 下字原脫據敬止錄補】 府東北一里
西上橋府西北一里半
東上橋府西北一里
石(石契)橋府東北一里三十步元符元年建 【 同上】
[東北廂]
萬歲橋又曰 【 敬止錄引作一名】 貫橋府東南百步西南廂
交界周廣順二年建
皇封橋府東南半里
開明橋一曰通明鄞縣前
積善橋鄞縣東
生薑橋鄞縣東
鹽蛤橋府東南二里半 【 同上】
鄞縣
【附存】 【 慶豐橋舊名望雲在望京門外紹聖四年建乾道四年守張津重建○寶慶志十二】
奉化縣
慶登橋世傳布袋和尚澡身橋下一砵隨流而漂
招之即回至今逆流 【 寶慶志十四引舊志】
亭傳場鎮 【 此目見總敘○今本存昌國一條○按圖經無官僚公宇諸目今附入此門】
總敘
射亭在九經堂後 【 開慶志六引舊志書】
【附存】 【 眾樂堂子城西南嘉祐閒守錢公輔建乾道四年守張津重建○寶慶志三】
【附存】 【 節度判官聽事舊在儀門外之西乾道中守張津欲敞公使庫以故戎司易之直奉國門之西頒春亭之後○同上】
【附存】 【 禁軍五指揮乾道四年守張津重修五營增屋凡四百楹○同上七】
物料場寄巿舶務之東廊舊云在子城裏今廢 【 寶慶志三引舊經】
【附存】 【 公使庫設廳前西廡之後乾道中守張津以簽判舊廳益之○寶慶志三】
【附存】 【 香泉庫乾道二年守張津措置於城外創庫官給本柄造酒差使臣一員監賣應副細民酤飲不許入城攙奪省課歲收息錢添助官兵俸料支遣無分隸諸司○同上五○按張公以三年五月到任此云二年當誤】
【附存】 【 舊無貢院士率寓試於行衙又於府學西妙音院建炎四年燬士寓試於譙樓之上或開元寺乾道五年守張津始即妙音院廢址建院以容之糜金錢一千萬東西重廊凡一百四十楹立聽事於其北位考官於其後執事之舍悉備○同上二】
養濟院屋三數閒 【 開慶志四引圖志】
慈溪縣
吳越武肅王改丈亭為上亭 【 柳貫上福龍山古蹟記引圖經】
祠廟 【 此目見弟一弟二弟六弟七卷總序作祠宇○今本存州城內三條鄞縣十二條象山縣三條昌國縣二條○按黃序及弟一卷總敘中所臚條目以至各卷所分門類皆無學校惟弟二卷鄞縣祠廟門首冠以至聖文宣王廟則原書合學校於祠宇可知今用其例】
總敘
【附存】 【 州學守張津乾道三年重修○寶慶志二】
[贍學田糧]
學田三千五百五十九畝有奇
米一千一百三十二石有奇
穀一千四十石八斗八升
租錢七百一十二貫有奇
後益以湖田米一千五百四十九石有奇曰養士一百五十員 【 敬止錄學較考引宋乾道年閒○按此不稱圖經然其下又載寶慶年閒云云延祐年閒云云至正年閒云云與今本三志絲毫無異則此為圖經佚文無疑】
【附存】 【 五龍堂唐刺史李伉即開元宮建皇朝乾道四年守張津以舊宇庳隘乃移創於報恩光孝觀之申地○寶慶志十一】
大人堂錢億祠 【 開慶志二引舊志】 康憲 【 按即億也】 從子惟治來繼任故尊稱之 【 鮚埼亭集外編十三引圖經○按寶慶志十一大人堂條亦載舊經語按其文義乃高閌記中所引者蓋大觀圖經非乾道圖經也】
鄞縣
風雲雷雨境內山川神壇在城南甬水橋東北 【 戴鯨風雲雷雨山川壇記引四明圖經】
慈溪縣
遐追廟五代末有鮑侍郎約 【 雍正慈谿志引作劉侍郎韔大誤】 相錢氏宋初勸以納土胡毅劉韔 【 甯波府簡要志作鋹】 俱謂 【 鮚埼亭集引作皆言】 不可及錢氏歸順 【 歸順集作計定又無及字】 約 【 雍正志引作韔誤】 竄海上 【 四字集作胡劉遊竄海上】 錢氏使人追之不及遂隱是山終老其時錢氏以詩懷之曰 【 此二十三字據集補嘉靖天啟二志但作錢氏使人以詩追之云雍正志作錢氏使人以詩招之云】 東遐追兮西遐追鮑約 【 雍正志引作守約大誤】 何如罷釣歸海上人廟祀之
【 六字三志皆無○鮚埼亭集二十三引成化志所引宋乾道張氏圖經○嘉靖甯波志十五引圖經○天啟慈谿志四引圖經○雍正慈谿志五引圖經○甯波簡要志載此事略同而下乃云鮑約隱遐追山以遐追廟謂即祀鮑約雍正慈谿志則復謂劉韔變姓名為鮑約隱居於此語皆與此大異按圖經云約竄海上者謂胡劉二人相約而竄海上也詩云鮑約何如罷釣歸者言如鮑約者乃宜罷釣歸耳二君則各為其主何為深隱不出乎簡要雍正二志蓋讀約竄之約作鮑約之約復疑隱者胡劉而詩乃言鮑約故矛盾糾葛不得其解遂不能不遷就其詞矣駁語詳謝山遐追廟碑中】
寺觀 【 此目見總序○今本全佚】
鄞縣
天童山景德寺法璿居此日誦蓮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天食來供師夜繞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白衣范的備述其事所謂太白禪師者也古松唐僧曇德清閑所植 【 寶慶志十三引舊志】
大梅山護聖院開成元年建法常禪師初領千眾住持每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惟嚙白墡餅子不同眾僧之餐山閒患無水乃感象眠為池虎跑為泉今象齒猶存 【 同上】
【附存】 【 惠光院院嘗有妖僧塑神像納老烏於其腹以術咒之使為禍福於人而邀利民之有災患不禱其神則不甯乾道中守張津知之追妖僧至庭下具得奸狀遣吏剖其像果有死烏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寶慶志十三】
奉化縣
淨慈寺唐乾符六年建 【 沈煥淨慈寺記引圖志篇中又稱圖經】
慈溪縣
補陀院唐宣宗大中六年旱魃為災遇神僧指鑿茲池 【 按謂寺中池也】 得靈物禱之而雨大通因建梵宇其上名大中觀音院院東北舊有靈巖古寺莫詳創始而廢亦已久相傳嘗遭雷電震毀鐘淪於地不可復出至五代漢天福閒邑士夏公敬章以靈巖接近先壟便於祭埽故即其廢址重建蘭若名海惠庵以為奉安先靈之所遂併大中觀音院共為補陀教院 【 陳敬宗重建靈巖觀音寺記引圖志】
定林寺初隱君費日章號峰山者以貲甲於里閒愛茲山 【 按謂南山深谷中之山也】 邃雅築精舍讀書晚歲捐園田山林之饒凡六百畝有奇闢為峰山道院沒而葬茲山事在晉天福二年至宋 【 按原本當作皇朝】 天聖四年僧徒日繁產亦寖廣迺請額於朝賜名定林豎碑以紀始末仍祀日章於東廡不忘本也 【 顏鯨重修峰山寺碑記引圖經】
古跡 【 此目見黃序總敘及弟一弟二弟七卷○今本存州城內七條鄞縣七條昌國一條】
總敘
會稽有資氏 【 姓氏急就篇上引四明志○按原書不知所說何語今但見此五字無門可歸姑附於古跡中○又按全謝山公棠辨云乾道四明志述形勝祇及興公之梨洲而無樹棠之說按今本無梨洲而謝山所說又不錄其原文無從采引或在四明山條或在奉化縣卷抑或謝山誤記均不可詳今姑附識古跡之後】
冢墓 【 此目見弟二弟五卷總敘作地靈古跡○今本存鄞縣六條慈溪十一條】
昌國縣
徐偃王墓在翁洲王龜齡會稽賦云翁洲訪偃王之廬是也一云在鄞隱學山 【 嘉靖甯波志四十二引舊圖經】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二
鄞徐時棟
佚文二
寶慶四明志
佚文二十四條 【 寶慶志首尾完好宜若無佚而亦得二十餘條之多蓋傳寫脫落時所不免況今本明明有缺閒乎然此所采列者叢語之潮論浙志之大隱傳以及至正嘉靖二志之所徵引斷為佚文無疑若其餘諸條則尚未敢深信初意將別為附存而以絕無證佐固不能決之為真亦無從斷而為偽也既不羼入原書何妨錄以備覽讀者以意斟酌之可矣】
正誤一條
卷首圖
羅城圖
趙王府 【 嘉靖甯波志十六引寶慶圖○志云縣治南一里握蘭坊左據寶慶圖志所載蓋宋宗室趙善湘所居也】
卷一敘郡上
沿革論
齊澣字洗心定州義豐人開元二十六年為江南東道採訪使先是武德中廢鄞州為鄮縣隸越州澣始奏請復為州以境有四明山故號明州後為潤州刺史招集流民五百戶徙於明以安輯之 【 乾隆鄞縣志十一引寶慶志○按寶慶郡守中不應有澣題名此或當為沿革論中從採訪使齊澣之請句下注文】
卷二敘郡中
學校
慶元學宮別有慈湖肄業諸生獨為一齋 【 句餘土音中詩注引寶慶志】
卷四敘水
水
燕肅潮論○亦 【 按亦字當改作俱字語詳札記弟二十一卷】 復會於子位 【 六字今本有】 其小盡則月離於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三分半對月到之位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復會於子位 【 姚寬西溪叢語上○按各本寶慶志及咸淳臨安志延祐四明志嘉靖甯波志天啟慈谿志敬止錄以至 國朝所修省府縣志載潮論者並無此五十九字蓋以此段文字與前段相同傳寫易致脫落耳今按大盡小盡刻數差異未可刪併也當補又按海潮輯說於前段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句下注云其小盡則次日移三刻七十三分半蓋作輯說者以意采注後段異文用省重複又可見此截文字為原作所有無疑】
蛟池蜃池城中既有日月二湖又鑿此池瀦水以備旱居民所侵湮塞無幾 【 八字康熙志無○至正志十一引寶慶志○敬止錄山川考三引寶慶志○康熙鄞縣志七引寶慶志○按備覽云郡志止說清瀾池及府池而亦不言蛟蜃二池在何地然則原本當有此條但未明所在耳此條當在府池之後】
卷八敘人上
先賢事跡
賀知章○因元宗贈行詩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名之曰高尚宅 【 二十二字在世傳以為賀監舊宅之下○甬上先賢傳列傳一引寶慶志○按樗庵諸傳雖明註出處然其中未必無采自他書因文附見者其顯然錯謬列諸正誤至如此類疑信參半竟置不錄又恐失采過而存之非必真以為寶慶原文也餘條仿此】
【正誤】 【 徐浩字季海本越州人由明經以文詞著張說見其喜雨賦及五色鴿賦曰後來之英也薦為集賢校理授中書舍人詔令多出其手乾元二年上廣孝經十卷遷祕書郎旋以御史劾奏出為明州判遂居鄮自稱四明山人父嶠之善書浩得家法嘗書二十四幅屏八體皆備草隸尤工邑董孝子廟碑浩所書山谷評其書法老重著有書譜一卷古跡記一卷載藝文志○甬上先賢傳文苑上引寶慶志○按此采諸康熙鄞縣志誤注寶慶而不知康熙志固大誤也今本寶慶徐浩傳云自稱四明山人唐乾元二年進廣孝經十卷授校書郎又有書譜一卷古跡記一卷注云出藝文志又乾道圖經徐浩傳云唐乾元二年嘗進廣孝經十卷授校書郎非徐季海也又王尚書作七觀亦但云思昔山人有徐廣孝經之旨而已其後袁文清作四明志王總管作續志并不為浩立傳即馮判官牽合附會於昌國志立浩傳然亦不過曰進孝經授校書郎而已是宋元以來從未嘗以四明山人之徐浩混併之於越州之徐浩也乃明人張尚書作甯波志忽妄牽合之其弟四十二卷云浩字季海居越中為中書舍人知制誥乾元二年進廣孝經十卷授校書郎累官至嶺南節度使貶明州別駕遂居鄞善書法著書譜及古蹟記自稱四明山人至聞徵士作鄞縣志又為特立此傳曾亦思中書舍人何官校書郎何職豈有久居清要視草之近臣反因獻書降授卑秩之理且張志所說之官聞志所載之事無不本諸唐書本傳者本傳明言浩貶後至德宗初召授彭王傅進郡公以卒而張則曰貶後居鄞聞則曰貶後居鄮攤書據文忽若僅見其半皆可駴也此事沿誤已久幾於靡不云然蔣孝廉用康熙志誤傳而注寶慶志則尤誤矣故特辯之○又按唐藝文志孝經類云徐浩廣孝經十卷浩稱四明山人小學類云徐浩書譜一卷古跡記一卷考季海本傳稱其善書書譜古蹟為季海所作無疑作唐書者以季海已有專傳無庸更述故但曰徐浩而已至廣孝經則別一徐浩作唐書者惟恐相混故特注云浩稱四明山人義例甚明三書斷非一人作也然則寶慶志失於裁斷尚為誤讀唐史者必如圖經及七觀始為精審耳】
楊適字韓道慈溪人明律歷曉兵法隱居大隱山以文學行義聞於鄉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仁宗訪天下遺逸知州事鮑軻以名聞賜粟帛嘉祐六年知州事錢公輔又表奏適高節授將仕郎試太學助教州遣從事躬捧詔書具袍笏輿從以禮起之辭不受年七十餘沒葬大隱山縣令林叔豹為立碑祠於學 【 浙江通志一百九十二引寶慶四明志○按此傳當在孫郃之後樓郁之前今本二傳之閒實有脫簡】
王說○奏議書疏詩文二百十一篇 【 乾隆鄞縣志二十二引寶慶志○按似在舒亶銘之之下又按奏議上似有有字】
薛朋龜○初尉仙居值歲饑剽掠四起朋龜請發賑之盜悉平及司錄楚州遘靖康之變勤王師歸道州境將鼓噪為亂朋龜親至軍中慰勞發帑金犒軍眾始定任滿而去士民遮道乞(上□下田)後與汪思溫等結社林下稱四明五老 【 甬上先賢傳列傳二引寶慶志○按此八十四字當在未上而卒之下又按今本薛傳但敘歷官無一語事蹟趙彥逾傳亦然而下即注云本家未發到行狀然則此截殆果佚文耶】
卞大亨○性穎異於書無所不讀其精粹悉從庭訓得之 【 十八字在字子車之下○道光象山志十四引寶慶志○又此下云入太學以經術著於時人號卞夫子亦視今本稍詳】
史詔字升之父簡為郡從事奉母至孝公事之暇即具甘旨遊十洲閒郡守怒其不告摧辱之抑悒而死母葉氏以遺腹生詔嘗與豐清敏俱受業城南樓先生郁遇大比輒引避每曰無母氏之節已無史氏矣誓終身母子不相離日與其妻奉養靡弗至或曰取薦所以榮母也答曰朝廷設科思得其用敢竊為己榮耶況自爽初志忘親欺君君子所不為居鄉里民有爭訟就詔求直不復詣有司大觀二年有孝友睦姻任卹中和八行兼修之舉郡縣以詔應命遂奉母避居邑東大田山守令跡所在迫使就道堅辭不起人稱為八行先生後以孫浩貴贈太師越國公父簡亦追贈冀國公 【 甬上先賢傳隱逸引寶慶志○按寶慶志於忠定傳首云祖父詔以孝友睦姻任卹中和之行舉於朝不就又於冀國夫人傳中云子名詔字升之以孝友睦姻任卹中和之行舉於朝不就若既有此傳何必復於二傳瑣述之然有不敢決為必無者蓋寶慶紹定閒彌遠柄國赫然於時故志為其父作傳至五千餘言又為其高祖母作傳亦滔滔四百餘言此外其從祖如木如才其兄其弟與其諸子無不附見二傳中而其曾祖八行先生隱德巍然實足紀載疑未必不為之立專傳也今姑附之八卷之末】
卷十二鄞縣上
公宇
太白樓浮梁之東二里 【 嘉靖甯波志十九引寶慶志○雍正甯波志三十四引寶慶志○按嘉靖志又云即宋守胡矩所建樓也句疑亦出寶慶志中】
卷十三鄞縣下
存古
處士陳之翰墓在隱學山陳瓘為墓誌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寶慶志○按寶慶志本傳但云陳忠肅誌其墓不言葬所此條若果係佚文當在存古門特存古門所載冢墓不及本朝惟鄞女一墓不過為荊公存詩案耳乾隆志所引殊叵信】
卷十四奉化縣上
山
鄞城山○而鄞之立縣時在金峨山下故曰縣東四十里 【 十八字在即赤堇山也之下○嘉靖甯波志五引寶慶志○敬止錄山川考二引寶慶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寶慶志】
卷十五奉化縣下
紀異
梨洲○山下有坡曰響石坪 【 乾隆奉化志二引宋寶慶志○按當在升仙處之下】
卷二十一象山縣
縣令
王椿○禱雨蓬萊觀立應 【 道光象山志十二引寶慶志○按此或在煉丹山條或在棲霞觀條皆未可定今以象山諸縣令頗有一二載事蹟者姑存諸此】
山
煉丹山○古篆在蓬萊山西麓蓑衣巖上不可識 【 同上十八引寶慶志○按似當在掌跡隱然之下又原本似當作有古篆在西麓云云又按或專條在存古門皆不可知矣】
小睦山 【 同上二引寶慶志○當在大睦山之後】
蒙頂山縣西北四十五里一名茶山有花氣巖其絕頂名天峰自天台分脈至此盤鬱聳拔為邑山之祖旱時有雲氣必雨嵐作必晴高處有小井深尺許汲之不竭 【 同上○按即今本所載化氣巖也而與今本絕異又較詳姑存之象山志為吾師馮太史諱登府所修先生既歸道山不能知其所據何本矣】
彭姥嶺縣西一里其下為唐彭姥村 【 同上○按今本但於沿革論中有彭姥村三字餘並無】
水
龍洞○下有五色石子 【 下字原本當作又按今本上云下有白黑棋子石布於沙磧此處宜云又有五色石子始合蓋嘉靖志不引白黑棋子石句故改此處又字作下字耳】 瑩潤 【 雍正志瑩上有極字】 光潔類寶石 【 雍正志無此三字】 可愛 【 十五字在布於沙磧之下○嘉靖甯波志六引寶慶志○四明龍薈引寶慶志○浙江通志十四引宋寶慶志○雍正甯波志七下引寶慶志】
東攝潭○或山海經之鶚龜也 【 道光象山志十九引寶慶志○此八字疑在鱗甲炯然之下】
平石潭縣西南二十五里 【 十字今本有】 五師山巔旱禱多應 【 同上二引寶慶志○按伍師山巔之潭乃白龍潭象山志已引之豈此潭與白龍同在一山耶又寶慶志云伍師山縣西南四十里而此潭在西南二十五里亦不可合】
石井潭縣西北十里鄭行山之陽旱禱輒感其石有方竇如井因名 【 同上】
開慶四明續志
佚文一條 【 按鮚埼亭集引此志鰣魚句餘土音引惠文冠魚外編又引舒黻紹興庚辰進士皆於今志體例全無可附謝山常誤寶慶為開慶此亦誤記也不錄】
附存三條 【 例見圖經佚文卷○又嘉靖志十五載吳丞相廣靈王廟記記中稱開新河建高橋之後與鄉人議於其地立廣靈王廟捐俸易址二畝事在開慶元年正月按開慶志中靈應廟條盛稱鮑王功德又言丞相深敬鮑王因為修飾王廟夫城中之廟僅事丹雘塗塈作志者尚為專條鋪敘若城外鼎建新廟何以絕不紀載此志作於元年八月即謂是時廟尚未成亦何難於靈應廟條附及之也記又云開慶己未孟春三日首事歷景定辛酉仲夏既望告成用是鑱石著其始末如此按景定辛酉丞相去明久矣焉得復作廟記若謂廟成之後自他所寄至則文中何以全不敘述且祠宇告成廟貌攸好目擊語也凡我百姓莫不恪承在任語也揆厥情詞其為贗鼎無疑故延祐至正二志亦絕無此廟康熙志尚為論衡年月墮作偽者術中矣此記不稱出自開慶毋庸特正其誤而既嫁名吳公不得不辨其妄今黜其文而附記於此】
卷二
驛亭橋路
【附存】 【 江塘一在老界鄉甬東隅名梅墟塘一在鄞塘鄉二十八都宋郡守吳潛增築高厚○浙江通志五十六】
卷三
水利
【附存】 【 北渡堰在鄞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守吳潛所創○同上】
卷六
水閱
教閱如常 【 四字在仍擺府岸之下○嘉靖甯波志二十引開慶志】
卷十
吟稿下
【附存】 【 贈厲學士 辭祿歸田里幡然邁等倫玉壺邀好客畫舫汎長春閣筆詩章就馳心物候新機權不與並洞外一仙人○康熙鄞縣志十三○志云厲思明歸鄉怡情詩酒吳潛以制相知慶元每相過訪其贈詩云云按丞相在鄞諸詩皆載開慶志中而此獨佚何也 四庫提要稱吟稿凡二百九首今本祗二百八首豈所脫即此詩耶然聞徵君輕信譜牒疏於考證未敢遽以為此志之佚也姑附詩卷之末】
延祐四明志上
弟一卷至弟八卷佚文五十六條 【 余所見延祐志以廬本為最古而亦錯謬脫落指不勝屈今所采引者惟人物攷不能無疑餘皆當為延祐之佚○按人物攷佚文多采之蔣傳蔣傳往往參合他書因文附見下既注明此書中又閒廁他籍甚非法也然吾謂樗庵是不曉著書體例耳與作偽欺人者迥非同科今校叢殘之書而生樗庵之後要不能決然舍去之也○陳子相曰觀所引諸篇有可決其非延祐舊文者采用他書直注延祐不應蔣先生不曉體例如此愚直謂寫手隨意妄注意在炫舊志之名以求善價耳按陳君可謂善於迴護前輩矣然余家所蓄先賢傳是樗庵手稿非傳寫本陳君之語殊未見然】
卷一
七觀
馯貊雞林○馯音韓 【 嘉靖甯波志四引七觀○按嘉靖載七觀注有刪無增此數條為佚文無疑】
揃刈攘除○揃子踐切 【 同上】
覓千古以永愾○覓莫狄切 【 同上】
便嬛揄竿○嬛巨營切 【 同上】
東暆之鰅○暆余之切鰅魚容切 【 同上】
邪頭之鮸○鮸眉便切 【 同上】
曾巒齾齾○齾魚轄切 【 同上】
卷四
先賢
孫沔○遠祖郃唐乾甯中進士官河南府文學本四明人 【 乾隆鄞縣志十八引延祐志○按今本沔傳既無此語又與郃傳異不知何本】 鄞江王先生○慶歷中詔天下立學薦補本州教官辭不受至和二年正月召為校書郎命下卒 【 以上三十一字在可以為仁矣之下】 ○宰相陳執中奏錄其文得一百八十篇藏之祕閣 【 十九字在傳末○甬上先賢傳儒林上引延祐志】
城南樓先生○王荊公宰鄞與之書云足下言行篤美信於士友窮居海濱自樂於屢空之內此僕所仰歎 【 三十五字在羅公適也之下○同上】
桃源王先生○嘗建書院於桃源之鄉因御書桃源書院四大字賜之人稱此地為小鄒魯遺集失傳今僅存慈溪縣重建驄馬橋大寶橋二記 【 按此絕不類延祐志語又二橋實止一記】 弟該字蘊之慶歷六年進士好古文尤長於詩官吉州安福尉使者過境上屬該訪金橘該曰民事竊嘗有意矣茲非該之所知也使者不說而去熙甯中終襄州鄧城令初官舍有樹葉長尺許每詩成取樹葉書之罷官行李蕭然滿篋詩葉而已隱居廣德湖之望春山 【 一百五十二字似當在子孫世其學之下】 說子珩字彥楚大觀三年進士仕至宗正少卿年八十卒著有經傳異同論三卷臆說五卷時政更張議四卷 【 四十二字似當連上為文今本但有子珩宗正少卿六字】 ○該子瓘元豐五年進士以文行稱 【 十三字似當在今本傳末○同上】
沈起 【 按先賢傳引此傳與今本多異今凡同一事而詳略互異者不復采列其為今本所未載者依其先後條綴於下】 字興宗 【 三字在鄞縣人之上】 ○除滁州判官 【 五字在監真州之上】 ○御史中丞包拯舉為監察御史書數十上後以論興國鐵官事不合出通判越州改知蘄楚二州京東饑盜起除提點刑獄至則開首贖法攜其黨盜內相疑漸解散民以安 【 六十六字在後除開封府判官之上】 ○熙甯三年韓絳使陝西薦授集賢殿修撰 【 十六字在遷陝西都轉運使之上】 ○改知江甯府入知吏部流內銓 【 十二字在奉使契丹之上】 ○六年拜天章閣待制 【 八字在知桂州之上】 ○旋徙越徙秀 【 五字在會赦之上○同上列傳一引延祐志】
陳禾○貼黃敘秦檜當國不及敘復之由 【 十三字在語孟解之下○同上列傳二引寶慶志○按實引延祐志也惟此二語為今本所無】
袁轂字容直一字公濟王鄞江先生門人也博貫群書擅詞藻一試開封兩試於鄉皆第一嘉祐六年舉進士除建安尉改倅青州治獄多得其情知邵武軍條鹽法利害以便民奏減其課調通判杭州其為開封舉首也蘇文忠軾實為之亞及貳郡而文忠為守唱酬相得極歡坡一夕語轂曰素聞博洽試徵襪事轂一夕錄百數十項坡曰可謂博矣復取筆增十餘事 【 原注見樓攻媿跋袁容直與東坡同官事跡及施武子蘇詩注】 後移知處州以老乞致仕卒贈光祿大夫 【 同上文苑上引延祐志○按各本袁轂傳有錄無書浙志循吏傳中轂上為周師厚轂下為俞偉皆引延祐志惟轂傳則采成化疑彼所見本亦脫此外諸志亦無引者今樗庵獨得采引如此其所據本固完好無恙耶】
趙敦臨○詩解四十卷 【 當在語孟書禮春秋皆有解之上又此句上當有有字或著字○浙江通志二百四十一引延祐四明志○乾隆鄞縣志二十一引延祐志】
汪思溫○更為大舟 【 四字今本有】 十數每舟定受若干人置吏監渡且分塗五采以序先後 【 甬上先賢傳列傳二引延祐志】
朱翌○歷遷中書舍人 【 六字在溧水縣主簿之下】 ○嘗奏信金人太堅待金使太厚排眾論太切姑息諸將太深立志太弱忤秦檜意指為趙鼎之黨 【 二十七字似當在逐趙鼎之下】 ○改守甯國移平江節損浮費積緡錢四十萬奉祠歸及高宗視師江上後守以所積錢獻有詔嘉獎復召知太平潭泉三府皆不赴 【 五十字在悉與之之下】 ○家居食指甚繁往往絕爨 【 十字在幾不能葬之下○同上文苑上引延祐志】
王次翁○參知政事 【 四字今本有】 凡十九年方秦檜專國自孫近至鄭仲熊任執政者二十八人皆驟進驟退或僅閱月或半年輒以忤意罷獨次翁最久 【 同上列傳三引延祐志】
吳秉信○大觀三年進士升之第四子登宣和三年進士 【 十八字在字信叟之下】 ○秉信兄弟四人長秉仁紹興十二年進士次秉義重和元年進士次秉智以貢法補內舍奉親居小溪一門孝友交盡堂後產芝三莖堂與山皆以芝名 【 五十九字在且官其孫云之下○同上列傳二引延祐志】
高閌○又請預嚴水戰之備帝皆嘉納 【 十二字在乞罷賜儒行之下】 ○講易泰卦胡五峰貽書非之閌不以為忤秦檜弟棣託姚孚請婚拒不許檜亦夙憎閌以禮部侍郎出知筠州罷歸 【 今本云講易泰卦胡宏作書非之然卒以忤丞相檜為禮部侍郎尋罷去按此截文字初觀頗似未暢而不知正其簡古處也蓋當秦檜柄用之日而講泰卦跡似媚檜故胡宏非之然閌終以忤檜罷歸何嘗媚檜哉樗菴不明文法疑作書非之句意尚未了乃為加閌不以為忤五字以足之又疑然字無謂乃別補入請婚事作另起由此截觀之其引寶慶延祐多與今本異同者皆樗庵之以已意更張補救者也今惟取其事跡為今本所無者采列於卷而此條則亦以請婚一事恐萬一為抄本所脫姑並收拾而并糾其謬以例其餘若因而補正原書則萬萬不可也】 ○卒贈少師諡憲敏 【 七字在多用之之下○同上儒林上引延祐志】
卷五
先賢
高元之○後 【 此字今本有】 無書不究即佛氏大藏經亦閱至兩過 【 十五字在稍借以觀之下】 ○尤邃於春秋 【 五字在集春秋說之上】 ○刪會成書閒出己意 【 八字在三百餘家之下】 ○三傳而下不盡可 【 七字在號義宗之下○同上文苑上引延祐志】
趙彥逾○初授象山簿介潔自持 【 九字似當在進士第之下】 ○淳熙閒以大府少卿總領四川裁虛籍四千以寬蜀賦 【 二十一字似當在孝宗亟用之之下】 ○改知鎮江府適饑旱節浮費發粟賑糴民賴以濟 【 十九字似當在分給之之下】 ○彥逾因力贊其決先是杲嘗被誣彥逾為白於帝杲德焉 【 二十二字在杲未及對之下按若有此二十二字則下句彥逾力責之之上當有至是二字先賢傳亦但云彥逾急責之語尚未順】 ○遂領兵為衛於是甯宗得踐祚 【 十二字在杲始受命之下】 ○後復敘定策勳累遷資政殿大學士 【 十四字在黨禁繇是興之下】 ○兼沿海制置使所居在月湖之西有坊曰錦里 【 十八字在守鄉里之下○同上列傳三引延祐志○按今本雖簡詞意完足並無脫略以彼明稱出自延祐不欲過而廢之姑為排比如此】
樓鑰○孫枎字叔懋知泰州及邵武軍能詩 【 十四字當在傳末○乾隆鄞縣志十二引延祐志】
趙粹中○父濬官東南卒葬於鄞遂家焉 【 十三字當在其先密州人之下按今本但云密州人意似未足○同上】
臧格○作三議以上人謂其能抉道學之淵源 【 十五字在定諡三先生之下○甬上先賢傳列傳四引延祐志】
史彌堅○甯宗即其所居書滄洲二字賜之 【 十三字在遂食祠祿於家十有六年之下】 ○子賓之仕至敷文閣待制湖北轉運使以從兄嵩之相未老乞休居於父滄洲故第以終 【 三十四字在傳末○同上】
蔣曉○先世多名流往還詩文有三徑聯珠集樓攻媿 【 乾隆志作樓鑰】 嘗為之序至曉復為續集黃晉卿 【 乾隆志作黃溍】 為之序 【 三十四字在傳末○甬上先賢傳列傳四引延祐志○乾隆鄞縣志十三引延祐志○又二本引此傳將作主簿下有國亡不仕四字按此事頗為清容所諱言未必在延祐志中又其餘亦多小異】
舒亶字信道慈溪人神宗朝為御史中丞徽宗時累官龍圖閣待制亶初與豐稷周鍔同學於樓郁及入朝稷嘗薦之亶有園在西湖歸里後與稷鍔倡酬陳瓘晁說之咸與焉所謂懶堂者也 【 乾隆鄞縣志十八引延祐志○此下七傳皆今本所無卷首亦無其目今並附弟五卷之末】
林暐字公著以孝謹稱性好施大觀閒陳忠肅公瓘謫居於鄞暐獨厚之後徙他所仍遣使問遺不絕建炎中州燬於兵暐未暇葺居舍首捐數十萬緡理學宮且輟田半頃為養士費太守吳懋嘗舉其事以諷示郡人仕至韶州司戶 【 甬上先賢傳特行引延祐志○按今本但於學校攷中略及之此或引寶慶者然又與寶慶小異】
鄭若沖字季真父覃母董氏並死金人之難若沖幼育於伯□章勤學勵行與汪大猷陳居仁樓鑰相善後三人貴顯未嘗一造其門自置書塾聚書千卷雖臥病披覽不輟平居謹飭盛暑未嘗去衣嘗夢入一深塢金碧排空景□勝絕見其金字額曰常充達庵旁署某真人書後營壽藏東錢湖山中其地宛如夢境因名其溪曰夢溪且以自號賦詩記事後子清之柄國理宗詢其家世對及夢事命以紀夢詩進覽遂御書常充達庵以賜乃飾金額懸於墅累贈太師魯國公 【 同上隱逸引延祐志】
袁昇初為縣小吏有大獄命昇即其家搜檢得偽署姓名一千餘人不以送官立焚焉夫婦年近五十無子其妻資遣之臨安買妾既得妾察之有憂色且以麻束髮外飾彩縷問之泣曰妾故趙知府女也家四川父沒家貧故鬻妾為歸葬計耳昇即時送還其母曰計君聘財猶未足給歸費且用破矣將何以償昇曰小吏不足辱娘子聘財盡以相奉又罄橐中貲贈之遂獨歸妻問妾何在告以故且曰無子命也如有子若豈不能育妻亦喜曰君設心如此行有子矣明年果生韶仕至參知政事封越公 【 同上特行引延祐志○按昇為清容高祖有此義舉似當與李猷李佾諸公同列為傳乃志中不述一語即其子越公其曾孫處州傳中亦絕不一及之殊可疑也此傳似當為原本所有】
楊玨字君實紹定二年進士初調上虞尉贛州教授廩餼不給捐私橐以助知饒州德興縣境多姦民前令往往墮其機阱玨言於憲使趙崇徽捕治之姦始屏跡邑居四山之中民多艱食力為節用積錢百萬置米千斛貯倉歲歉出之以平巿價景定閒遷朝議大夫入對條陳三策一任正人以黜奸邪二興民利以培治本三講武備以圖恢復帝稱善將授館職不果出知肇慶府以不行公田為御史朱貔孫劾罷玨為人剛介不為權貴所撓去之日民莫不悲泣卒年七十四 【 同上列傳四引延祐志】
陳應麟字天騏淹貫經史至歷數之學無不究其指歸時號通儒一日乘馬出有失馬者亟走前認馬應麟問曰子亡馬幾時對曰逾月矣應麟有馬已數年遂與之其人挽轡而去明日馬從他得乃詣應麟叩頭庭下謝過笑遣之至元初以賢良召謂使者曰吾祖宗世為宋臣子孫不忍食他姓祿固辭不起賜號純德先生 【 同上特行引延祐志○按清容以宋臣子孫仕元其父雖不受祿而迎降陛見亦非高節之士袁進士死國甚烈尚不立傳肯為應麟傳乎即為立傳亦斷不肯述其對元使之言也此傳必當誤注】
倪天淵字震亨性尚儉一冠十年不易人有丐貸則施予無吝色值大疫手製善藥以施貧乏江南歲漕白粲由海道達京畿天淵占籍漕役躬自督運有舟十艘操舟之卒千人咸束以紀律他舟或滲漏米腐不可餉即以餘貲代償積四十餘年中臺御史賽因不花按行海道嘉其殫力且高年篤行以狀聞於朝詔旌其門 【 同上】
卷七
山川攷序 【 今本序存然有當更正者語詳札記弟二十二卷】
地浮瀛海登高而賦則東北三方皆巨浸滔天岱輿圓嶠方壺瀛洲蓬萊古稱神仙窟宅又人參天地英材閒生一郡衣冠之盛百世不改其山川之儲精毓秀乎 【 嘉靖甯波志四引袁桷志○雍正甯波志五引袁桷志】
山
[昌國州]
安期生洞在昌國馬秦山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延祐四明志○按本志巖附於山此外標題亦無洞名故附諸山類下條仿此】
[象山縣]
高宗避金人嘗登烏埼宋李正民乘桴記金人劫昌國縣復欲攻象山縣至碕頭風雹大作俗語為轉碕海道最險要處也 【 蓬萊清話引延祐慶元志】
海
[本路]
燕肅潮論 【 已見寶慶佚文卷不重錄】
卷八
城
[本路]
圖經 【 原作經書擬改】 云晉劉牢之築城三港口即今府城所始 【 十八字當在二十七丈之下○甯波府閒要志一引延祐志】
府山在府治後堂北十餘步宋寶慶閒郡守胡矩取五方土積之成山以鎮治城 【 乾隆鄞縣志三引延祐志○按此條當在鎮明嶺條之前又按嘉靖志五亦載此條而不著所出本將入之寶慶志佚文卷附存中而浙志引成化志云父老相傳宋郡守胡矩云云則為寶慶志中所無可知今以乾隆志引稱延祐故入諸此】
堂宇
[本路]
錦堂○御書錦堂二字以天錫典鄉郡也 【 十三字在余天錫新之之下○浙江通志四十三引延祐四明志○按此條當補入本書前偶失校今附於此】
廣生堂在湖心寺側乾道中守趙伯圭建 【 同上】
羔羊齋在平易堂之後 【 同上】 淳熙閒守范成大建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延祐志】
[鄞縣]
清心堂在鄞縣 【 原本當無鄞字】 宅東北園中西南瞰蓮池宋紹興二十五年令王華 【 按此字原本當從火從華浙志避 廟諱改作從亦從大今以敬避 上名依前例改火旁之字為華】 建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延祐四明志】
退軒在縣治後令李壽朋建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延祐志】
[象山縣]
聽軒在象山縣治 【 原本當無象山二字】 慶元四年令韓元禮建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延祐四明志】
亭
[本路]
茶亭酒亭在設廳東西紹定初守胡?重建 【 同上】
[鄞縣]
寒碧亭寶巖寺後有寒碧亭 【 同上○浙志又載荊公寒碧亭七絕今見集古攷】
[奉化州]
琅玕亭在奉化館群山繞之 【 同上】
[慈溪縣]
蒙亭在慈溪 【 浙志作谿誤又按原本當無此二字】 大寶山麓創自熙甯以前泉甘宜茶又名寶泉亭紹興閒令陳良翰重建 【 同上】
[定海縣]
航津亭在定海 【 原本當無此二字】 縣東南宋元豐元年建為高麗使往還賜宴之地 【 同上】
[象山縣]
擬醉亭在彭姥嶺下 【 道光象山志十一引延祐志○按志又云擬醉亭元延祐慶元志已有】
樓閣
[鄞縣] 【 按今本樓閣門全脫鄞縣】
太白樓在縣東五里守胡矩建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延祐志】 臨雲閣在天童山 【 同上】
園圃
[本路]
梅莊在春風堂南淳祐中制帥顏頤仲建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延祐四明志】
附錄
四休堂在西湖十洲之西周鍔所建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延祐志】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三
鄞徐時棟
佚文三
延祐四明志中
弟九卷至弟十一卷一百一十八條 【 此三卷有錄無書河渠關鄉國利病適在亡失之中甚可惜也今參稽後志僅得識其崖略不避繁冗重列原目以覈存亡凡一無可考者目下注佚字偶經采引者注闕字全具他籍者注存字吾鄉先正(上□下田)心桑梓舊家遺獻掌故略備恨聞見淺陋不能一一校補之耳】
正誤一條
卷弟九城邑攷下
鎮
鄞縣
奉化州
昌國州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巿
鄞縣
奉化州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坊巷
錄事司 【 存】
[東南隅一十坊] 【 至正志三引前志○乾隆志一十七坊又隅作廂】
進賢坊洗馬橋西
興廉坊洗馬橋下
重桂坊壽昌巷口為嘉定甲戌進士孫枝與子起予立
清潤坊新橋之東
握蘭坊新橋東首
連桂坊施家巷口為紹興丁丑進士蔣璿崇甯丙戌進士蔣珫立
錦勳坊城隍廟東為趙善湘立
康樂坊皁角巷口
吉祥坊破石橋南
積善坊小江橋南
迪教坊車橋南
餘慶坊西南隅界
狀元坊天封塔下為嘉定中傅行簡立
錦樂坊沙泥街為余天錫立
仁美坊新排橋北
處仁坊新排橋南
通甯坊胡同知巷西 【 以上乾隆鄞縣志二引延祐志○按乾隆志所引坊名逾於至正志所載之數疑合錄事司與鄞縣併載之耳今不能分晰並錄於此○又按延祐全書在國初時高武部聞隱君尚得見之至乾隆閒則三卷之亡久矣今錢氏獨得采引疑皆輾轉出自明志所引故其中土地名如南尚書橋按察分司之屬往往為宋元所絕無大約作新志者引用舊志即以當時名稱易之今則無從考核不能改正悉仍之焉】
[西南隅一十坊] 【 至正志引○乾隆志一十九坊】
純孝坊府橋東
袞繡坊平橋西
迎鳳坊平橋東
問俗坊史府前
惠政坊天甯寺前
緩帶坊崇教寺前
史君坊史府前
眾樂坊均奢橋西
釋褐狀元坊均奢橋南為嘉泰中宣繒立
行春坊寶雲寺西
靈應坊靈應廟右
晝錦坊靈應廟右慶歷中為王周立
符桂坊南尚書橋為慶元己未進士汪立中嘉定甲戌進士汪文中立
振名坊倉橋北
順城坊倉橋南
禮順坊永濟坊南
竹湖坊戒香寺西
錦里坊錦里橋北
傳桂坊捧花橋南 【 以上乾隆志引】
[東北隅一十坊] 【 至正志引○乾隆志一十一坊】
千歲坊南湖頭
開明坊縣治前
宣化坊魏家巷左
富榮坊魏家巷右
萬壽坊大梁街口
阜財坊小梁街口
泰和坊元妙觀西
拱星坊廊頭巷口
安平坊元妙觀前
施仁坊按察分司左
肅清坊按察分司右 【 以上乾隆志引】
[西北隅一十坊] 【 至正志引○乾隆志二十三坊】
永濟坊譙樓前
朝士坊戴家巷口
阜豐坊貫橋
儒行坊鑒橋南
狀元坊府學前為淳熙中姚穎立
崇孝坊譙樓南
朝桂坊頂帶橋下為寶慶丙戌進士劉炳立
宜秋坊應家巷口
影泉坊蔡家巷口
壽甯坊虹橋北
修文坊孝聞坊南
仁德坊衛前東
信義坊衛前西
撫安坊縣治左
德化坊縣治右
治木坊貫橋
淳厚坊阜豐坊西
鎮甯坊望京門內
嘉祐坊佑聖觀北
孝聞坊修文坊北
閱武坊舊安遠驛後
獨善坊縣東三里
省元坊縣東寶幢村為陳塤立 【 以上乾隆志引】
鄞縣 【 闕○前載西北廂中撫安德化獨善省元諸坊必當在此其餘不能縷別】
奉化州
昌國州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橋道
本路
鄞縣 【 以上皆佚】
奉化州 【 闕】
凡三十處 【 至正志三引前志】
萬壽橋宋紹興中建覆以屋後(土已)邑人汪伋重修至元閒燬大德中監州察罕立石柱重建未竟受代僧博繼成之 【 嘉靖甯波志六引元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元志○乾隆奉化志四引元志○按奉化志引寶慶曰宋志引延祐曰元志其引元時奉化志則曰州志蓋其所出舊志體洌如此】
昌國州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卷弟十河渠攷上 【 按至正志河渠攷於鄞縣西鄉下載河港(石契)閘等二十二條末條後云已上並見前志然不知其始於何條或曰二十二條皆是也或曰北山古港條注以上三港皆魏峴說則此下烏金(石契)至末凡十五條皆采自前志者或曰渾水閘以下五條甚略蓋本諸前志而檃括其詞者今以敘述不明難據錄補讀者參諸至正亦約略知延祐之原文矣】
河
【補目】鄞縣 【 原目無今按乾隆志曾引一條則為目脫】
西塘河縣西源出大雷山經湖泊轉高橋南過十字港西北抵西渡壩東流入西門 【 乾隆鄞縣志三引延祐志】
奉化州〔佚〕
奉化開河記 【 存○清容集作奉化州開河碑浙志作開新河記奉化志作新河記】
奉化諸溪至龍潭畢會汪洋衍匯陂塘澗溝合流赴資國 【 浙志奉化志並有埭字】 紆行凡六十里始達於江歲霖雨不時溪江相迎上下交射漫流田堤或漂民廬舍 【 以上九字浙志但有漂沒廬舍四字】 昔之為政者懼焉 【 七字浙志無】 於是築埭善坊 【 浙志奉化志並作防】 潦至則泄旱則瀦以灌輸由資國埭注巿橋循三山為廣平湖凡言湖通畎澮也 【 七字浙志無】 湖之下有斗門必嚴其水則至是通鄭家淫 【 浙志作窨】 古有陰溝或為 【 奉化志作謂】 淫溝皆取以達水今言淫名之省 【 三字奉化志無】 聲 【 奉化志作言】 之訛也 【 以上二十三字浙志無】 溪至是 【 至是二字浙志無】 循明山 【 浙志奉化志並作名山】 稍折為揚 【 浙志奉化志作楊】 橋水以折始善行 【 五字浙志無】 將達江復限之為縣門 【 浙志奉化志並作置閘】 曰進林曰常浦又益限之以埭曰車耆提閼有程則水旱不病今之善吏治者挈挈 【 奉化志作拳拳】 奉公上不自保政不能及此廣平 【 以上二十一字浙志無】 馬侯稱德 【 集作驥德誤】 至州則曰 【 集無則字】 皇元陞江南縣為州實祖戶口戶繁租瘠何以稱綏惠田疇蕪闢茲惟殿最首 【 奉化志無首字】 吾視茲土抑溝洫漫滅以害吾民邪 【 以上四十六字浙志無】 遂窮上源首資國耆老咸言巿橋達車耆有故河往宋 【 浙志奉化志並作往歲】 舟楫聯絡今趨江以行驚濤駭浪 【 濤駭二字集倒】 商賈不赴而巿用益匱 【 以上十八字浙志無】 濬廣復舊則民其有瘳遂遵巿橋至陳橋具畚鍤表深廣未及終日而遺石斷圮 【 按圯橋也集作絕非】 舊蹟儼著 【 舊上集有皆字】 至何家埭或曰是郡乘不登 【 七字浙志無】 積為豪民利水至是當行何障固焉 【 九字浙志無】 於是決隄仆石埭復置卒守水門 【 集及奉化志門下有亦如之三字似非】 易資國埭為水門亦如之 【 集無此三字】 別立小柵以謹通塞廣平增斗門志舊有贍卒租亦復 【 奉化志作如非】 之 【 以上九字浙志無】 於是 【 二字浙志奉化志並無】 昔之言紆行六十里皆得舟行以達於江矣 【 浙志止此下有延祐庚申記五字】 史遷作河渠書能吏所紀廑一二數謝太傅守 【 奉化志無守字非】 淮南水利博濟則自方之以召伯謝公偉功迄不廢 【 迄下奉化志有今字】 馬侯之政 【 奉化志無之字】 良近矣 【 奉化志止此下有延祐庚申記五字】 乃係以詩俾勿墜詩曰閔閔汙萊舉趾厥艱婦饁子任火墾水芟相彼高下粵昔廡蕃有隄相之有泉養之崩奔交來設險以防彼防弗亟時其雨暘謀於在野集作會節低昂疏儲究爾墜遏饕強恣專訖孰俾是罰馬侯自南宣承皇風相攸以圖鞠草懋豐耆艾交謁茲焉商功千鍤剖壤頹堤赴壑宛其遺基白石鑿鑿復常彌堅匪夸以丕作泉流湯湯陰洩陽瀦江流馬奔懼而舒徐千帆縈紆入於巿區河既復址侯斯戾止嘉穀羨穰甘棠薿薿維河之新告來者勿替 【 清容居士集二十五○浙江通志五十六○乾隆奉化志三】
[碑陰]凡大工役必資僚屬長官某同知某判官某吏目某實僉贊之州民之耆長大家某等歷考舊蹟且佐厥役吏奉令曰某等董工庀程州之南復有梁家灘□□(石契)戚家溪悉濬治之足溉田萬畝開河蹟最著庸附碑右以見侯政小者亦若是 【 清容居士集○按碑陰亦必為志所載其姓名必當備具集省文耳】
慈溪縣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湖
錄事司 【 佚】
【正誤】 【 湖上之隄有二偃月在湖之北廣生在湖之南○鮚埼亭集外編三十一引延祐志○按今全書無此數語似當為錄事司西湖條佚文然考謝山作桃花隄記云宋時有長隄二其一曰偃月其一曰廣生又曰四明舊志張羅吳袁四家皆簡略二隄本末僅附見於舒中丞信道朱舍人新仲記中夫所謂四家之袁即延祐志是也以矛陷盾則志無此三語審矣又舒中丞所作係西湖記當在此志河渠攷中早已佚去謝山亦不得見朱舍人所作為廣生堂記志但於釋道攷中著其目而集古攷中脫其篇然則即所謂附見之文尚不載於延祐又焉有此敘述之語乎其為錯記無疑】
引水記 【 存○文已見乾道志本可不必重錄然嘉靖志載此記本延祐志與乾道多有異文語亦較簡疑刪節出自清容故備登之】
舒亶撰引水記曰按州圖經鄞縣南二里有小湖唐貞觀中令王君照所修也蓋今俗里 【 雍正志作俗名】 所謂細湖頭者乃其故處湖廢久矣獨西隅尚存今所謂西湖是矣明為州瀕海枕江水難蓄而善泄歲小旱則池井皆竭而是湖所以南引它山之水為旱備也熙甯乙卯歲大旱湖輒涸建中靖國改元自夏至秋不雨湖盡涸民渴甚至穴窪下濾穢滓以飲而國家將有事於郊丘上供之舟復膠不得進上下狼顧不知所為於是州以其事屬監船場宣德郎唐君意 【 雍正志無意字】 君即由南門道河上凡八十五里抵所謂它山堰者躊躇相視遂盡得其利病蓋它山者四明之眾山 【 雍正志作眾水】 萃焉一作雨則澗壑交會出為漫流即歲小旱溪流未遂絕也特河勢中窪循隄支渠釃泄以去故水不得行非盡係於天時也乃屬民盡堙諸渠口而稍浚上源因以其土窒補堰隙復累石於上以遏入江之羨流於是稍引以北獨距城十數里河赤地裂深尺餘眾謂非淹旬積雨水卒不可行君念善政王侯實始作堰以茲水賜其邦人廟貌固在即為民致禱焉一昔 【 二志並誤一息據乾道志改按一昔訓一夜二字見左傳】 而水輒薄城下不數日湖流清冽可食而行舟不復(上□下田)礙耋稚驩呼里巷相屬一方遂以無虞宣德君身任筦庫之責而能用意勤民之事王侯既施勞於人而歿猶炯炯如此與夫世之任人責而不思憂視民災而莫之救者顧可同日而 【 雍正志無而字】 語哉 【 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
西湖十洲題詠 【 闕○按劉戶部十洲王亙十洲閣諸詩已載本志城邑攷中周南雄舒中丞諸家題詠西湖詩已載本志集古攷中此卷所佚不知誰氏之作宋詩紀事引延祐志有二詩為此本所無疑在此卷姑附於後】
王益柔遙題錢公輔眾樂亭 【 宋詩紀事十四引延祐四明志○詩已見乾道志不重錄】
吳充遙贈錢公輔 【 宋詩紀事十四引延祐四明志○按即乾道志所載眾樂亭詩也不重錄惟詩中環似翠屏屏六曲作環以翠屏風六曲又更汀洲作滿汀洲又始自集賢作始知集賢又知何為作何如為又聞侍作閑侍】
鄞縣 【 闕】
小江湖 【 敬止錄沿革攷云延祐志載王深甯辨小江湖為它山堰非城中日湖詳河渠攷按觀此知高隱學固尚見延祐之全者】
宋王應麟辨小江湖說曰唐志鄮縣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頃開元中令王元暐置民立祠祀之按九域志即它山堰也今有善政侯王長官祠郡志 【 敬止錄注云予按此郡志指寶慶志言】 乃謂城中之小湖誤矣圖經云小江湖在鄞縣南二十里唐貞觀十年縣令王君照修與唐志不同唐志又云東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頃天寶二年令陸南金開廣之蓋今之錢湖也 【 嘉靖志無也字】 南豐記云鄞東鄉之田錢湖溉之西鄉之田廣德湖注之唐志鄮縣東有西湖西有廣德湖可見西湖之為錢湖矣 【 可下錄有以字】 郡誌以西湖為今城中之西湖亦誤若廣德湖則南豐謂興於齊梁之際今考陸雲書鄮西有大湖廣縱千頃晉已有湖矣舊名罌脰湖元和志所載里數在州城未遷之前唐志因之長慶始徙今城郡志乃以今城 【 今字嘉靖雍正二志俱脫】 之遠近牽合唐志之里數宜其謬也 【 謬上錄有差字○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敬止錄山川考三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按深甯集既亡此辨莫古於延祐志而延祐此卷亦脫故拾嘉靖以補之乃浙志所載與此不同未知何本今併錄於後彼乎此乎庶幾一得之也】
王應麟小江湖辨云唐書載鄮縣東有西湖即今之東錢湖也曾南豐記云鄞東鄉之田錢湖溉之西鄉之田廣德湖注之可見西湖之為錢湖明矣舊志以西湖為今城中之西湖誤又唐書云鄮縣南二里有小江湖今府縣志俱云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蓋唐書所云乃在鄮縣未遷之前也舒亶引水記云縣南二里小湖俗所謂細湖頭者乃其故處湖廢久矣亦誤 【 浙江通志五十六】
袁桷曰 【 嘉靖志曰字上有斷字蓋東沙以意加之今從敬止錄全書體例似當作桷按二字】 參考王舒二言 【 按舒言即前引水記也嘉靖志先錄王辨次以舒記又次以袁說由此句觀之次序甚合然今延祐志目明列引水記於錄事司之下雖無王辨之目而王辨不得廁錄事司中明甚余由目錄核之全書體例蓋錄事司之湖城中湖也鄞縣之湖城外湖也故雖同一小江湖舒以城中之日湖當之則載其記於錄事司王以城外之它堰當之則載其說於鄞縣二文同在一卷雖不聯屬仍可參考也今仍目錄之舊列引水記於前以意載王辨於鄞縣小江湖下而附以袁說】 復以舊志小江湖在縣南溉田八百餘頃蓋即縣令王元暐所濬九域志言它山堰是元暐建 【 嘉靖雍正二志俱無是字】 今有祠在堰側南門水由它山入用引水記法為之猶可復舊今惠光院舊號小江塔院 【 鮚埼亭集外編四十七但引此二語光字下有塔字號作名】 正在西南則小江湖乃其近地 【 此四字錄作其地相近】 旁有千丈鏡支港尤多以是得名而城中小江蓋由靈橋之小江里非小江湖也 【 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敬止錄山川考三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
廣德湖記 【 存○文見乾道志不重錄】
水利記五 【 闕○按此目在廣德湖記之下廢湖辨之上則皆記廣德水利可知今存三篇餘二篇無可攷】
舒亶水利記二篇 【 文見乾道志不重錄】
王庭秀水利說 【 文見寶慶志不重錄】
廢湖辨 【 存○文見寶慶志不重錄】
東錢湖 【 闕】
東錢湖縣東二十五里一名萬金湖以其為利重也在唐曰西湖蓋鄮縣未徙時湖在縣治之西也 【 乾隆鄞縣志三引延祐志】 國朝大德閒勢家有以湖為淺淀請以捺田若干畝入官租者 【 以上二十四字至正志語不錄則下所引八字無根故并采之然延祐志中大約當如此故謝山亦未見此卷而萬金湖銘云大德閒勢家有以湖為淺淀請以捺田若千入官租者營田都水分司拒之復清為湖清容紀之志中以為塞湖之漸云云是雖本至正而亦以此數語為延祐所必有也】 欲塞錢湖此其漸也 【 至正志四引延祐新志○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戴南江水利說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蔣樗庵水利考引延祐志】
奉化州
昌國州 【 以上皆佚】
慈溪縣 【 闕】
白洋湖雞鳴湖雲湖鳳皇湖永明湖姜湖孫湖杜湖 【 至正志四引新志】
花嶼湖 【 嘉靖甯波志六引延祐志○按志所引多延祐以後事蓋引至正志而誤稱延祐者今但存其目】
定海縣 【 佚】
池
錄事司
奉化州
昌國州
定海縣
象山縣 【 以上皆佚】
井
錄事司
昌國州 【 以上皆佚】
塘
奉化州 【 佚】
定海縣 【 闕】
海塘○制使林栗記 【 至正志四引前志○浙江通志二百五十六引延祐四明志】
淳熙十六年 【 原作淳祐誤也據郡守題名改】 夏六月明州定海縣新築石塘成其高十有一層側厚數尺敷平倍之□六千五十尺有贏基廣九尺斂其上半之厥贏又十之五高下若一從橫布之如棋局仆巨木以奠其地培厚土以實其背植萬樁以殺其衝役夫匠軍民積工至三十餘萬而人不告勞閱春夏二時舍田趨役而農不告病伐石於山石頹而役者不傷運之於海波平而舟楫無恐以己酉春正月己未初基越六月甲寅凡十有七旬又五日而訖事畚鍤纔收波神眩巧乘大潮汐挾西北風震怒號呼攻突甚亟蓋乙卯丙辰以夜繼日盡其力而止波澄雨霽環而視之屹然罅隙不動於是萬眾感激茲役之興信有天助乃能底績以迄於成一方可以永賴矣先是定海塘以一木從事歲有決溢之虞丁酉之秋江海為一民廬官寺營壘師屯被害尤酷知縣事陳公亮刱用石板以護其外僅支數年水大至則與之俱去蔑有存者歲在戊申風濤屢驚九月守臣岳甫始合軍丁之辭以告於上是時至尊臨御倦勤而憂民之念愈切聖衷乃命部使者與守行視覈其費以聞詔賜緡錢六萬五千有奇聖訓叮嚀毋得苟簡今上嗣登大寶勵精帝載山川受職罔敢不虔及是告成不愆於素精誠之感有自 【 二字原倒以意乙】 來矣臣以暮春承乏郡守職當紀實以紀無窮言之不足形於詠歌謹拜手稽首為之辭曰定海之濱屹然巨防匪天攸設繄軍民是襄軍民曰嘻我盡其力惟公上是資惟文武是師官不我役眾奚所為官吏竦聞惶怖疾走粒散太倉泉流內府不曰兩宮於我奚取兩宮 【 原作兩言不可解今以意改按是時孝宗方內禪光宗故云】 煌煌紹虞踵唐四海永賴豈惟一方守臣稽首頌聲載揚是誠贊乾坤之大而譽重離之光勒之堅玟萬世不忘 【 乾隆鎮海縣志八】
卷弟十一河渠攷下
(石契)
鄞縣 【 闕】
烏金(石契)積瀆(石契)行春(石契)王元暐既置它山堰慮暴流無所洩遂為三(石契)以啟閉蓄洩 【 五字嘉靖志無】 澇則決暴流以注江旱則取淡潮以入河世傳王侯自堰口浮三木鵝隨所止而立(石契)東十五里為烏金(石契)又東三里為積瀆(石契)又東二十七里為行春(石契) 【 三(石契)字錄無○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敬止錄山川考五引延祐志】
開慶(石契)宋開慶元年判府吳潛興水利遍乎四境復創為此(石契)河流不復滲漏海潮不復入河名曰開慶紀更造之年也 【 同上○又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
雲龍(石契)大德丁未縣丞盧廷信重修有記 【 至正志四引前志】
趙孟何雲龍(石契)記鄞之東三十里凡七(石契)襟江帶河荻埭最巨刱自邑簿黃公宁而宰曹公騭成之設僧舍以守力大勢危驚濤春薄歲久仆且決 【 康熙志作夬】 鄉民病焉歲丁未孟春丞盧公廷信以都水監募鄉甲戶治舊跡晝運石夜搬木 【 錄作水非】 以築中固旁堅且置上下梁虞其洩越四月落成餘財畀僧理守舍是役也視前制為壯民忘其勞身先之也丞真定人性簡毅蒞政清以明省若臺檄下率曰委廉能盧將仕善政之多茲復何述然繼黃曹凡幾政而廢埭如昨此時此役甯無彙成績 【 志作蹟非】 上太史氏 【 志無氏字】 者乎始述鄉民之歌曰截荻江而瀦兮繕 【 志作練】 雲龍之(石契)兮可澇可疏私有蓄兮公有輸丞之德兮曷已民之思兮瞻以水大德十一年五月五日記 【 敬止錄山川攷五○康熙鄞縣志七】
丞相鄭申公手書 【 至正志四引前志○文見寶慶志不重錄○按此書當在鄞縣(石契)之末】
奉化州 【 闕】
沙堰(石契)錢堰(石契)大甌(石契)吳山(石契)劉大河(石契)大馬(石契)榆木(石契)吳勝(石契) 【 至正志四引前志】
慈溪縣 【 闕】
茅針(石契)在德門鄉 【 至正志四引延祐庚申歲郡志】
定海縣 【 闕】
東管(石契)二西管(石契)一靈緒鄉(石契)二崇邱鄉(石契)二靈巖鄉(石契)二太邱鄉(石契)十四海宴鄉(石契)六 【 至正志四引前志】 翁浦(石契) 【 嘉靖甯波志六引延祐志】
象山縣 【 闕】
靈長(石契)理川(石契)會源(石契) 【 至正志四引新志】
朝宗(石契)宋紹興七年令宋砥修隆興元年主簿趙彥逾重修二役俱有記 【 至正志四引前志】
廉布修朝宗石(石契)記
趙彥逾重修記 【 二記並見乾道志不重錄】
堰
鄞縣 【 闕】
仲夏堰○後因王元暐別置它山堰疏而為河此廢不用 【 乾隆鄞縣志四引延祐志】
它山堰它山一境其地皆沙納水之咽既窄引水之港復狹以致流沙易於壅塞沙之入港凡有三焉七八月之閒山水暴漲極目如海平地之上水深丈餘湍急汛疾西岸 【 雍正志作兩岸非】 之沙徑從平地橫戛入港須臾淤滿一也或遇積潦雖不沒岸而溪亦湍急沙隨急流迤邐入港日引月長不覺淤塞二也自港口至馬家營一帶兩岸之沙或因霖雨衝洗或因兩岸坍損或因木植衝擊積久不已亦能填淤三也欲障平地之沙宜於西岸 【 二志並作兩岸據備覽及至正志改】 去港一二里買地一段南自港口北自山下以屬於溪北去港遠南去港近帶斜築疊隄以粗石闊為基址高七八尺外植櫸柳之屬令其根盤據歲久沙積林木懋盛其隄愈固必成高岸可以永久欲障積潦湍流入港之沙宜就吳家橋南港狹去處立為石閘中頓閘版五六片略與岸平水輕在上沙重在下水從版上不妨通流沙遇閘版礙阻不行沙之所淤不過閘外三四十丈淘去良易版之為限以水為則水漲則下水平則去啟閉以時不病舟楫欲障兩岸之沙宜於兩岸釘樁粗石疊岸上覆石版如城南塘路庶免水洗岸沙木植衝擊之患然置閘砌岸可以防平常積雨港內之沙或遇大水徑自西岸擁沙而來非二者所能禦石隄之禦此上策也 【 嘉靖甯波志五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延祐志】 上河堰下河堰○二堰各遷十餘丈則依山之麓易於隄防且得白杜橫溪之源回環舊河中可溉田五六百畝而得常稔亦無妨他鄉水利 【 同上】
奉化州
慈溪縣 【 以上皆佚】
定海縣 【 闕】
西管堰二靈緒鄉堰三崇邱鄉堰六太邱鄉堰三海宴鄉堰一 【 至正志四引前志】
壩
定海縣 【 闕】
東管壩三西管壩二崇邱鄉壩五太邱鄉壩一 【 至正志四引前志】
閘
鄞縣 【 闕】
迴沙閘○林元晉記 【 至正志四引前志○文已見備覽不重錄】
茅洲閘縣東南十五里舊名茅砧(石契)沾其利者鄞慈定三邑水源有二一自慈溪小江一自餘姚分水先是(石契)西五里外有趙氏地橫截其前江流不得通宋寶祐五年丞相吳潛巿其地浚為管山河於是西江二百餘里之水□□於(石契)之上(石契)舊有閘啟閉以時閘廢更為堰水源中隔而水之利又不 【 不字原脫據開慶志補】 得達於(石契)之下鄉民陳詞於郡亟遣吏相度遂於舊閘基之傍別為新閘立五石柱分為四眼 【 五原作四四原作五並依開慶志改】 比舊增九尺 【 嘉靖甯波志六引延祐志○嘉靖志此下又載倪可久事亦云出自延祐志今按自江面曠闊以下皆至正志中語也不錄】
林家道頭錢家道頭皆有閘今多湮塞其故址猶存 【 嘉靖甯波志五引元延祐志○敬止錄山川考五引延祐志○雍正甯波志七引元延祐志○乾隆鄞縣志四引元延祐志】
江東浦口(石契)閘橋廣袤丈尺 【 屠大山重修江東(石契)閘記云江東浦口(石契)閘橋廣袤各故有丈尺載延祐志中○按延祐所載丈尺當即寶慶鄞縣志原數已詳彼志弟十二卷不重錄】
定海縣 【 闕】
東管閘三西管閘一靈緒鄉閘四 【 至正志四引前志】
水步
錄事司 【 佚】
渠
慈溪縣
定海縣 【 以上皆佚】
水則
錄事司 【 佚】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四
鄞徐時棟
佚文四
延祐四明志下
弟十三卷至弟二十卷佚文一十一條 【 所采諸佚萬無疑義惟孔王二詩尚在過而存之之列】
正誤一條
卷十三
奉化州儒學
跨鼇橋 【 乾隆奉化志五引元志○奉化志云泮池在廟門南跨池為橋元志所謂跨鼇橋也按今本奉化州學屋宇門無之而目錄載有記箴今本皆佚蓋此學序說條中所脫甚多也○嘉靖志弟七卷載此橋為延祐六年修學時所刱今本敘六年修學事甚略下即詳計田土畝分於序說之中例亦他學所未有疑其閒脫葉後人連併之耳】
重建縣學記 【 本志目錄】
樓鑰為記 【 浙江通志二十七引延祐四明志○按浙志不引鄉之好義者一截故引此四字連併在門廡一新之之下今按原本當在東西六齋成之下】
記云四明六邑奉川為大 【 奉化志改大字作望字而刪去號難治至服義十字皆非也】 號難治然俗尚氣而服義秀士尤多治之得其道非難也 【 志又刪去此八字前輩文字任意改削以為揜著可怪也】 神文在位郡國始建學張文定公方平謂庠序俶落乎雌渙嗣音乎郟鄏而是邑舊記謂相國清河公士遜出鎮秣陵為椎輪之始蓋寶元初祕書丞于君房為宰以石夫人之廟為縣學自為之記云 【 志無云字】 然且曰願以奉川為縣學始亦可以知吾邑儒風之興舊矣宣和中周君因徙於邑治之東而勢益勝未幾舍法罷廢為亭傳又遭弄兵者燬焉紹興九年榮君彝復新之於今五紀棟宇寖壞(土已)陋不可復支永嘉宋君始至謁奠顧瞻廟像愀然曰教化根本之地不振如此何以示斯民日欲謀焉未遑也財用之空乏期會之迫遽固已不勝其應而連歲大祲愈不暇給政成欲去介介若不滿邑士汪君伋素好為鄉里義事聞之謂其弟份曰是吾曹責也不待勸率 【 志作】 不謀於眾以身先之首創大成殿增廣舊址不日而成一木一瓦皆不苟設必欲堅緻宏敞為久遠計重立先聖先師十哲之像儀門兩廡以次興作前有墨池濬而廣之方正清深水壺澄澈南山千尺倒影其中輪奐翬飛照映江縣為費不貲曾無吝色乃季夏戊申宋君率僚佐士夫釋菜學宮用以揭虔妥靈觀者如堵驚嘆 【 志作動】 贊美以為前此未有而民不知役也於是里中善士 【 士下志有樓頤二字】 董安嗣徐如松 【 松下志有吳懋二字按此等恐或為後人私意增入未敢據補】 等三十有二人爭趨競勸相與再建駕說 【 志作彝訓】 之堂挾以直廬傍列諸齋庖湢廥廩器用畢備凡為屋四十楹又以去歲始有自右學登科者為闢射圃以勸方來舉梁之初屬鑰為之文今既崇 【 志作落】 成又託以記鑰世居奉川高祖正議先生教授邑中寶元學記預 【 志作與】 名刻石尋掌鄉校前後幾三十年始為郡人然五世皆反葬境內區區封邑猶不敢捨辭不獲命敢告於里人曰令尹洎諸賢所以惠吾邑者至矣自爾必能相勉以學相高以文躡儒科登膴仕使吾邑 【 二字志無】 簪纓日盛為四方榮觀則今日之舉斯為稱矣然孟子有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是殆與今人論學之意不同何耶 【 志作也】 孔子之教人亦必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蓋庠序所以申孝悌孝悌之義明則老而負戴於道路 【 集無路字】 者少者必從而代之以此為庠序之效 【 志作教】 不為利祿地也誠能因今之學行古之意月書季攷不害進取而父兄之告語師友之講習率以孝悌為先此義既明則凡學於此者施於家則為孝子順孫出而仕則為忠臣良吏蹌蹌濟濟化及里閭 【 二字志倒】 寖有不負戴之風幾於一變而至道者將以此望吾黨之士豈直為是觀美 【 二字志倒】 而已哉宋君名晉之字正卿悃愊無華三為邑長皆以儒術飾吏事首欲興學迄 【 迄上志有而字】 於有成邑人紀之實鑰之同年生也慶元三年中秋日記 【 八字集無○攻媿集五十四○乾隆奉化志五】
重修學記 【 本志目錄○目錄二記不書姓名前篇據浙志所引為樓記無疑此篇不知何人作考慶元以後奉化修學者本志稱至元二十三年李天益二十九年丁濟延祐六年馬稱德而皆不言作記何人嘉靖志稱嘉定七年令馮多福立義廩周勉記至元二十九年令丁濟重修陳著記延祐六年知州馬稱德重修鄧文原沈湛記奉化志稱至元二十九年令丁濟重修陳著記大德五年令王某按是知州王珪復修戴表元記延祐六年知州馬稱德修鄧文原沈湛記是樓記以後有周陳戴鄧沈凡五篇然周勉所作是義廩記與目題學記不合鄧記補載於至正志中為此志所必無沈則與鄧同紀馬奉議修學一事未必延祐既載沈記至正復為之錄鄧記也而惟陳戴二記未知何篇登志今按嘉靖志多本延祐嘉靖於樓記外稱陳記不著戴記似延祐所錄實為本堂先生之文又剡源所記題作州學興築亦似與此目但稱學記者稍稍不符又目錄此記後乃小學箴小學箴為丁縣尹而作事在王知州修學之前若志載戴記則目當先箴而後記矣反覆推究其為陳記無疑今以意補○又按二先生集並存於今剡源文奉化志弟五卷載之而本堂此記則省郡縣志無采引者】
陳著記云吾道為天地立心學校為吾道司命有天下國家者所先務而邑於化民最近奉川一邑秀於民為多諸老先生詩書禮義之澤猶未與流俗瀾倒一變可以近古其機在邑尹歲己丑丁君之來殿謁既周覽學宮諸生進而告其故邑之學凡幾更革大成殿則百年之遺彝訓堂儀門左右廊及誠身明善觀光利賓志道率性六齋則十餘年之近所營建舊或玩於未修新或病於未完尹之心若有不慊者越明年鳩工會梓而補置而墁甓而黝堊丹漆之亦可矣而曰未也又明年正文廟門使知有師刱天壽殿使知有尊闢養正堂而小學知有所向至於閌以入出於學之西揭以森嚴於學之南南有池池有亭曰參前衿佩遊息以暢昔所未有而大備於今吏不弛勞民不知役有政化者如此夫闔議屬余述其概以詔方來且諗於余曰尹為吾道計將以鄒孟吾邑而儒籍適成戶也而役不吾及 【 二字集倒據文獻志乙】 賦也而科不吾泛章甫縫掖也而佩珥腰鞬而茅蒲簦笠 【 二字二本並從艸依陳子相改】 不吾勞苦是士皆得為今之幸民然心無所用身無所事不蕩而偷者幾希此又幸不幸之幾尹為此懼急於學校可謂知本大廈連雲群居終日非欲苟便安徒佔畢遠取諸顏孟近證諸周程朱張誠於心踐於身行於家庭信於宗族鄉黨朋友貴其所自貴樂其所自樂窮達命也有性焉行藏性也有命焉其相與勉旃庶免為學校辱余聞之喜因謂果能爾當聯其語於末以堅尹之心以報尹之德咸曰諾故併書之尹襄賁人名濟字既之直而密敏而勤廉平而強毅意所欲為不遺餘力而丞王君澤白君□ 【 二本並寫作黽考延祐志及奉化志縣丞門其人姓白名龍黽蓋龍字古文□之偽以意改】 主簿李君大用皆樂於協助百廢俱興學校其一也至元壬辰七月旦 【 陳本堂文集○盧址四明文獻志】
小學箴 【 本志目錄○志云至元二十九年丁縣尹濟刱養正堂教育小學嘉靖志云養正堂學之西北隅元至元二十九年令丁濟建王應麟作詩以紀其事今按所載四言明白說理實仿宋儒諸篇正不必撫古作奧定如揚雄撰擬有某人司某敢告某人而後始謂之箴也是延祐目中之箴即嘉靖志中之詩無疑】
王應麟小學箴云戴帥初以巍科宿望縣大夫強起為養正師小子有造自蒙入聖其庶乎應麟蓋深嘉之是用作詩以勉學子 泉出於山涓涓溶溶大川三百流行不窮蒙以養正是為聖功惟民秉彝惟帝降衷親親長長曰孝曰恭孩提良知厥初則同赤子之心未發之中平旦之氣清明粹沖於此持養善端擴充一寸之萌參雲摩空互鄉之子闕黨之童或進或抑為哲為庸學在遜志柔木弦桐師哉師哉牖明鑰聰聖遠道微教失顓蒙士有子弟不如農工少學佔畢訓詁靡通斯文未墜邑有詞宗仕焉而已闡教儒宮青青子佩摳衣來從化如時雨應若撞鐘曲禮少儀以飭爾躬灑埽應對必正爾容朝益暮習矩範肅雝俾我鄞川興洙泗風六藝夫子四書文公繇小進大理走耴春融 【 陳子相曰春當作舂按非也】 我行其野嘉種芃芃是穮是蔉有穫斯豐業勤益廣德懋益崇作詩用勸毋怠以慵 【 嘉靖甯波府志十九○四明詩存】
卷十四
象山縣儒學
張虙為記 【 四字在作大成殿之下○浙江通志二十七引延祐四明志○按如至正志曰某人為記見前志者是延祐載其文也又如浙志引曰某人為記而錄中適有記目者是亦延祐載其文也至若此條浙志但云某人為記錄又無目則其文未必為原本所載可知故采其語不補其文他條仿此】
卷十八
象山縣寺院
常樂禪寺○樓郁記 【 原載記文脫其下半刻成始見四明文獻志補錄於此所存上半篇亦有一二字小異今全錄之○文獻志題作象山常樂寺記據寶慶志當作常樂寺十方記】
嘉祐七年寶慶 【 原作祐據本志改】 院之主僧死邑令陳君玠易為十方之院命金峨首座僧道相居之院在縣 【 原作邑】 之東北一舍之地即明州刺史黃君之所建也寶慶 【 原作祐】 之號肇於 【 原作自】 乾德之初至治平改元之明年乃賜常樂之額黃君諱晟仕吳越國王自君之歿百有餘年其徒相傳不為少矣知一身之利而忘其所以利於眾人相師之到而頹垣斷棟負土而立者相望 【 原作忘各本延祐志同據道光象山志改】 矣相師曰吾志在乎 【 原無乎字】 山水之閒得此固足樂矣乃與同參文應及弟子則之相與經營破私為公撤舊增 【 原作為】 新又天童 【 原作章】 僧沖泰 【 原作大】 者植松杉二萬餘本不踰年遂為勝絕之區 【 原作地與象山志同】 邑之人知相師不私於其身而有利於眾人咸信而歸之故黃宗浦孫常潤 【 三字原無象山志引作與信士】 吳允熙陳允恭等為之檀施宗浦乃刺史之裔孫常憫先跡之墜遺有意而興起之既得相師 【 各本延祐志止此下並據文獻志】 之來不待勸率而樂推其餘以膳其徒又得孫昌 【 按蓋人姓名又按昌或吳字之偽蓋謂孫常潤吳允熙也】 使立佛一軀遠近益尊向之相師 【 師下原有之字以意刪】 均州人與應師二人者行天下四方禪林與之從容論佛之學皆得之心相與退之 【 之疑當作修】 於空山窮谷之旁麋鹿之與馴虎豹之相鄰谷棲水飲勢利不足以動其心院之成應師尤有力焉吾儒朋友道喪久矣得於彼而失之此可愧矣宗浦四明人目 【 目疑當作因】 十方之居自相師始願有紀焉乃為之書治平三年三月望日廬江縣主簿樓郁譔 【 李堂四明文獻志】
卷十九
集古攷上
朱翌廣生堂記 【 本志釋道攷廣福寺條云太守趙伯圭建廣生堂朱翌撰記入集古攷按今本無之佚也文見乾道志不重錄】
【正誤】 【 王應麟跋袁正獻答舒氏兄弟帖○鮚埼亭集外編三十三引延祐慶元志○按外編跋袁正獻公與舒和仲帖云予嘗見延祐慶元志中載正獻一帖亦答舒氏兄弟者大略與此相同深戒學者騖高遠而不覽古今又云延祐志中所載帖極稱慈湖之讀書又云延祐志中所載之帖跋於深甯王先生按所云云今本無有而其帖其跋全載至正志中至正為修補延祐而作故其書自號續志萬無累牘長篇重見疊出之理其為謝山誤記無疑特一篇之中至於三稱延祐固非偶然筆誤者恐滋後來之惑故著其說於此○又按劉珵月湖十洲詩已登延祐而至正復錄之蓋延祐但載劉詩同時王(桓去木)舒亶陳瓘三家次韻詩缺焉不備至正既將收拾依韻之作故復重錄首倡之篇正不得藉口此詩而以舒札王跋為延祐之佚也○又按外編仿至正之例篇首全錄原書跋稱是帖昔藏檇李項氏今歸江都閔氏余按其所錄之文前幅謂作沿江州郡難而又難而其難乃在於以錢物應酬過客此語殊非大儒氣象後幅全與至正所載同百餘言中增損不過一二字則亦事理所必無者似此贗鼎謝山殆為魯人所欺矣附識於此】
卷二十
集古攷下
孔稚珪游太平山詩 【 本志山川攷太平山條云孔稚珪亦有詩詳見題詠而集古攷下卷僅錄四句疑闕文也今補○按寶慶慈溪縣志亦祗載四句然彼在敘山條中偶然采引不妨摘錄例與此異特怪歷來選齊梁詩者無不祗此四句豈皆未見其全耶】
逸訪追幽蹤尋奇赴遠轍制芰度飛泉援蘿上危岊萬壑左右奔千峰表裏絕曲棧臨風聽欹檐倚雲穴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陰澗落春榮寒巖(上□下田)夏雪 【 志惟載此四句】 昔聞尚平心今見幽人節志入青松高情投白雲潔泛酒乘月還閒談迨霞滅接賞聊淹(上□下田)方今桂枝發 【 四明山志】
王應麟唐開成年墓志石詩 【 四明詩存從王尚書遺稿錄此詩詩後既采延祐本事又云按延祐志餘光輝泥滓下有口德□□儔閨□萊鴻比二句觀此則此詩為今本之佚矣原本或在陵墓門或在集古攷或即在橋梁門採蓮橋條皆不可知今附之詩類】
元至元二十七年 【 原本當無上元字】 城中握蘭橋旁民家築室穿土得誌石一片其文乃唐開成四年太原王夫人之墓誌謂其曾祖王元涪 【 文獻集及康熙乾隆二志作浩】 在元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庶子慕巢由之志辭疾不就前宋尚書王應麟為詩以紀其事 【 四明詩存引延祐四明志○按此或專條在他卷或即注題後皆不可詳併附於此○又按宋詩紀事亦載此條在題後不注出處若自序然然末句將屬何人語乎文獻集即以此條為題而前宋以下十三字作詩以紀事四字疑亦以其不可通而以意改者】
鴻濛肇開闢變嬗幾成毀寥寥斷竹歌瓦堲刱姚姒周典墳以族 【 典墳二字康熙志及紀事詩存並誤倒】 詎認青烏子公琴記咎繇邢山稱東里 【 紀事誤重里】 葛淯失之矯璠璵過於侈焉知宮夾墓莫識龜言水銅盤字十六銘自比干始延陵有孔篆 【 紀事誤作子】 烏虖半辭止漢磚猶簡樸石章寖 【 紀事作侈】 華靡無媿惟有道媚俗多虛美七松諛 【 紀事誤談】 士良何以懲不軌載筆鮮南董襲浮謬臧否豈悟冢中人三百年不死婦名不出閫古未有碑誄諡見春秋初志起典午氏簪蒿隱士妻芳刻垂千祀楊高託不朽習之文中理或犯葵邱禁息國事何恥蛾眉為黃土磨滅更誰紀宰如比 【 文獻集乾隆志作此同一意也】 何人雒邑之女士 【 康熙志及紀事詩存二字並誤倒】 逸民儒仲裔冰雪濯紈綺來 【 紀事詩存並誤采】 儷古鄞州儉勤終莫 【 或寫作暮】 齒試 【 紀事方空】 問幾何年頗與銅人似雖微黃絹辭亦質而不俚邱夷池又平蓬顆今廛巿聚廬寒劫灰餘光輝泥滓□ 【 此字康熙志似曰字似方空文獻集(上□下田)墨臺】 德□ 【 此空康熙志亦似曰字】 □儔閨□萊鴻比 【 二句紀事無】 我 【 紀事作或】 行松柏下勢榮朝菌爾隆碣牛礪角翁仲臥荊(木巳)蘭艾均一塵玉玟同一燬孤竹夢茫然柳下壟孰是片石幸有傳詩以貽彤史 【 康熙鄞縣志二十三○宋詩紀事六十六引王尚書遺稿○乾隆鄞縣志二十三○四明詩存引王尚書遺稿○四明文獻集八○按文獻集後三卷為近人摭餘而成非明初本也故次於末】
至正四明續志
佚文一十一條 【 按本書固有脫簡溪潭浦漵藉足補延祐之略然絕無采引至所見佚文又有無可附麗者】
正誤一條 【 蔣樗庵先賢傳多因文附見之詞語已詳寶慶延祐佚文卷中此志所采二條亦疑因王文貫傳引伸之者未可憑也然無從確知其謬姑列於卷程敬叔傳則核之黃文獻集可以定為誤注至如定海志之引至正戶口則又謬訛顯然無煩錄其詞而刊正之也】
卷二
職官
[鄞縣尹]
阮申之○池陽人字周翰 【 浙江通志一百五十二引至正四明續志○乾隆鄞縣志十一引至正志下三字在上○按至正職官題名不載籍貫表字而教授朱文剛條下云字明德天台人則亦偶或有之】
人物
余端臣 【 按今本無此傳王文貫傳中作端良成化以後志並作端臣】 字正君精毛氏詩學宗慶源輔氏以溯朱子之傳入太學歸教授於鄉從游者常數十百人若王文貫其最著者學者稱訥庵先生 【 甬上先賢傳儒林上引至正志】
王文貫○弟宗道字與文別徙居奉化嗜古人之學窮渺討幽第嘉定七年進士為江東提舉司幹官著述甚富 【 同上○按今本但有弟宗道與兄同領鄉薦亦進士第十三字】
【正誤】 【 程端禮字敬叔號畏齋學宗朱子務適於用初為建平建德二縣教諭歷信之稼軒建康之江東兩書院山長文宗在潛邸遣近侍子弟來學禮遇甚隆鵝湖書院之旁有道院一日見驢跑地驅去復來默卜而發之得碣十餘上刻群賢像因立堂祀焉秩滿以台州路儒學教授致仕郡守王元恭復禮請為學者師嘗謂門弟子曰學問之道具在聖賢經傳真知實踐則存乎其人遘病醫者進藥卻之坐頃頭容稍偏門人告之復端坐而逝年七十有五所著有進學規程畏齋文集藏於家弟端學字時叔至治三年鄉舉時歐陽元為浙省考官其四靈賦詞意高迥同事欲黜之元爭之力及拆號同事素熟其名謂元曰非先生幾失此佳士泰定元年成進士除仙居丞未行改國子助教累官翰林國史院編修每有論撰學士虞伯生極推服之中書選令考校鄉試稱得人端學與兄同師史蒙卿端禮色莊氣和善誘學者使之日改月化而端學方毅剛正舉動必合禮法人以比河南二程在國學時慨春秋在六籍中獨未有一定之論乃取前代百三十家折衷異同著春秋本義三卷三傳辨疑二十卷或問十卷後經筵官請命有司取其書板行天下○同上引至正志○按此必誤註出處考黃文獻撰畏齋墓志卒於至正五年六月此志作於至正二年則畏齋固巋然無恙也謬誤顯然陳子相謂乾道寶慶延祐三志並有續增此傳亦恐係後人羼入然又不然乾道所增者惟太守題名寶慶增附最多亦不過郡守事蹟科目人才延祐則惟增清容新作文字此外職官攷中偶有條補而已至三志中人物傳則從未有一人加入者況至正全書無後人羼續一字不應獨為二程添傳又不應各本皆無此傳而蔣樗庵所見本獨有之也】
卷三
公宇
[在城]
自遠臺在郡圃即木香臺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至正四明續志】
[鄞縣]
經綸閣王安石嘗為縣令邑人思其政即其燕休之所作此閣 【 乾隆鄞縣志二十四引至正續志】
瑰富亭在東渡門外丞相吳潛建 【 浙江通志四十三引至正四明續志】
卷四
邱墓
趙先生敦臨墓○承議黃子春撰墓誌 【 同上二百三十七引至正四明續志○八字在地名南山之下前失補】
河渠
[鄞縣東鄉]
育王(石契)○里人樓(□坴) 【 原作(□上水下土)按字書無此字以形近改(□坴)(□坴)音燭】 董之 【 敬止錄山川攷五引至正志○六字在王思義修完之下前失補】
卷七
學校
象山縣儒學○賈策為記 【 浙江通志二十七引至正四明續志○四字在刱立櫺星門之下前失補】
卷十一
古跡
陸寘宅鄞縣南四十里梅溪灘上宋會稽陸判官寘卜居於此奉祠垂三十年工詩及書法 【 同上四十三引至正四明續志○按至正志有邱墓無第宅今按集古攷中古跡門有王荊公讀書臺與此相類以意附此】
文
錄絜齋語○前輩立言雖一果蓏不忘規箴若此 【 十四字當在以是自儆之下○鮚埼亭集三引至正志】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佚文四十一條
卷上
北山下古港
而更開建嶴以導之尤足以佐大雷諸水所未及 【 十九字在不被橫戛入港之下○蔣學鏞水利考引備覽】
建迴沙閘
大小溪之上夾岸皆沙雨則與水俱下溪塞不流七鄉河渠不受利歲發眾淘之至三四舉費緡錢數萬已復塞如初與其淘於既積不若未至而遏之便用為閘則水輕上流沙重下止水濫則閉平則啟使得行舟沙溢閘外淘之易為力乃仍吳家橋閘之三門板各七刻平字水則字於兩柱上令土人許阿一者司之啟閉有節榜石於旁以示禁 【 嘉靖甯波志二十三引水利備覽○雍正甯波志十四引水利備覽○按今本防沙篇亦說建閘事而與此不同且防沙篇議於未建之前此則論於既建之後至今本建閘條則但說歲月丈尺及工役費用而已似亦有脫此百餘字當在建閘條之首】
□□ 【 按至正志及敬止錄所引備覽諸堰凡三十九條原本必當別有標目今不可考矣然必在上卷無疑】
欄浦堰 【 鮚埼亭集外編三十五引欄作攔】 去它山七八里在小溪
鎮有土壩
唐家堰去小溪鎮洞橋二三里
黃家堰去唐家堰一二里
新堰面 【 外編引無面字】
擂木堰在謝家巉
朱家堰近風伯廟
風伯(石契)北渡橋南與風伯廟相對舊有(石契)今廢
何家小堰
沈家堰近顏家橋
張家小堰近徐家堰
徐家堰在櫟社南
樓家堰
華家堰
蝦堰
黃家藕池堰
屠氏橋閘
范家堰 【 外編引堰作閘】 在屠氏橋閘裏近江際
邢家堰 【 外編引邢作靳】
鄭家堰在縣城外半里
祁胡堰以上堰並在范家堰之左右
李家塔堰
陳五耆堰近娜兒渡去城十二里
張家堰與余村港相對去城十餘里
小馮堰近鑪頭堰
鑪頭堰近蔣家堰去縣南二十五里
蔣家堰行春(石契)南居民新刱
大蘇堰行石(石契)下
段塘堰去城六里
朱瀨堰
王家堰近松樹浦
松樹浦有小閘通江及有強堰
鄭十八郎堰
鄭家食利堰在南城門外 【 以上三十三條至正志四引魏峴水利備覽○敬止錄山川考五引水利備覽無新堰面風伯(石契)蝦堰鄭家堰四條又餘條注文亦多與至正志引小異已詳札記弟十九卷不贅述○至正志又曰凡江溪相通去處並在它山堰東蓋皆防蓄水源滲洩去處時加修築以備旱澇農事之急務也按此三十餘字疑亦備覽文】
長堰
石堰俱西南三十五里 【 以上二堰錄引在黃家堰之下】
北渡堰南二十五里為奉化之北故名 【 錄引在朱家堰之下】
翁家堰西南二十三里 【 錄引在徐家堰之下】
桑塘堰西南十二里 【 錄引在戒家堰之下】
王師堰西南十七里 【 錄引在李家畣堰之下○以上六條敬止錄山川考五引水利備覽】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五
鄞徐時棟
雜錄上 【 年來校勘六志遇諸家論涉志事者隨筆札記分隸各書條為雜錄而先以總錄冠其篇書或昔而今存論或彼褒而此貶問墜簡於故府拾先哲之緒言亦覽者所不廢也閒於鄙意未合別為按語以糾正之特聞見淺陋時日匆促雖插架所有未遑尋檢況其他乎】
總錄
二十七條
大觀初置九域圖志局明已成書而厄於兵乾道黃鼎得其逸傳者也況寶慶羅濬所志乎其詳略蓋可知矣 【 嚴德元至元奉化縣志序】
吾郡有志久不見稱於天下不列於國史以其老佛之說勝而失其體裁云爾若夫水利實吾郡之血脈海疆乃國家之大防舊志立為義例以詔後人今若散漫無統雖有社稷之臣欲惠養元元銷弭外患將何監觀以圖治耶用是觀之郡乘固當詳載而舊志不可以不考也爰自唐開元置州歷宋乾道初四明始有圖經尚書胡公矩刺明作牧乃命調官羅濬取乾道圖經而重訂之始成四明志二十一卷圖少而志繁凡例類可概見此其創作也後得宋季文學侍從之臣厚齋先生尚書公博物洽聞又以耆哲為是州之望文獻有足徵者嘗考明志著為典實俾門人袁清容學士增修之考据詳覈至今稱延祐志以為郡史未幾而明守王元恭續志之修大義炳然又補其所未備 【 戴鯨四明志徵序】
予通考舊志旁搜續書文獻庶幾足徵故事大氐略備然而義例多本於舊裁史文頗兼乎三長使非廬陵羅濬博采於前而袁清容增飭於後何足以信今而傳後哉然則二子創述之功偉矣 【 同上】 甯波有志肇自乾道厥後代有作述握管命詞要皆一時藝林之望也而沿襲故牘罕所振刷即能備目前之經制羅今昔之見聞欲無鼠璞之譏得乎 【 聞淵嘉靖甯波府志序】
甯波故會稽部也故有會稽志頗徵吾郡事其前則有若張津乾道圖經後則有若羅濬寶慶志有若袁桷延祐志有若王元恭至正續志 【 張時徹嘉靖甯波府志序】
司馬公序 【 按謂張尚書時徹嘉靖志序】 謂舊志蹠盭恆有餘慨予謂志事與他書異他書後出者勝而志書先成者真蓋耳目近傳習久也夫安保蹠盭者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乎 【 楊德周歷代志書辨】
按曰東沙尚書以史法修郡志高自期許頗不滿於宋元志其實牴牾疏舛未易為積薪也高唐此論得之高唐又謂其繁經多手旁參愛憎蓋於嘉靖志有微詞焉
予幸而於乾道圖經得見抄本之未全者而寶慶延祐至正正續迨我明永樂成化閒要諸書俱得見之 【 高宇泰敬止錄歷志攷】
按曰 國初遺老中諳習枌榆掌故者無過武部此所自述並非空言又吳丞相之開慶志魏吉州之備覽皆在插架備登於錄尚為其自述所遺者
又按曰武部歷志攷小序云郡邑之志類詳夫今而略於昔謂前既有載籍務重乎其續之耳卒之舊志散落往古莫稽此予之書所由著也然予之為此極難矣即如延祐一志求之十餘年去臘始得見之至人有其書性忮不肯借人先結交累歲不勝卑諂始獲一睹且窮日夕之力而畢錄焉借□□志是已憫疇昔之經營慰今日之卒業後之覽者尚或鑒之借書之難古今一轍觀武部所述良可慨也敬止錄一書網羅宋元明三代舊志徵文徵獻絕後空前吾家所藏尚其稿本雖非全書已成巨帙剞劂不易安得有心桑梓者共謀之耶
嘗攷郡之有志始於宋之乾道圖經越六十年而有寶慶志又八十年而有延祐志又二十餘年而有至正續志 【 邱業康熙甯波府志序】
宋志者何乾道之圖經寶慶之分志也二書(甚少)見於今而獨抄傳於先世後有文獻繼此而志於元者為袁翰林之延祐王元恭之至正 【 聞性道纂附昌國縣遺志稿跋】
四明自宋大觀乾道來域誌圖經郡以統邑 【 李煦康熙鄞縣志序】 誌者記也所以記一邑在天在地在人之類聚群分乃徵古以式今亦繼今以接古也鄮隸會稽與越時可徵者則有會稽典錄十道四蕃志夏侯曾先地志改鄞後可徵者宋大觀九域志張直閣津乾道圖經羅參軍濬寶慶志吳制使開慶續志其別著則有明越風物志者姜嶼所撰鄞江志者郡守陳日華曄俾昭武李皋為之若朱舍人翌則有鄞川志趙君理與葺則有古鄞志及元纂延祐志者袁翰林桷纂至正續志者王郡守元恭 【 汪源澤康熙鄞縣志序】
按曰十道志及夏侯志皆地理總志之書非郡邑志也鄞江志八卷載直齋書錄解題中目下明注汀州乃福建汀州志以汀有鄞江溪得名其與吾鄉真風馬牛不相及者朱舍人鄞川志久不傳然余見周益公二老堂詩話嘗引一條有老人十拗之語以意度之大約小說家言蓋是時方居湖上書作於信天緣堂中即以其地名書正猶段成式廬陵記蘇轍龍川志之類故陳氏馬氏俱入子部若趙君理古鄞志則奉化志也亦與鄞事無與聞惢泉作鄞縣志汪序即聞所授意者而荒謬如此
甯郡誌則始於宋之乾道圖經及四明誌元之四明續志延祐志此數者藏書之家閒有存焉而不得一見以為憾 【 孫詔雍正甯波府志序】
甯之有誌始於宋乾道時知州事張津之四明圖經其後胡尚書矩之寶慶志元王總管元恭之至正續志皆宦是邦者手勒成書 【 曹秉仁雍正甯波府志序】
甯郡之有誌也始於宋乾道州將張津之四明圖經厥後吳正肅潛撰慶元正續志胡判府矩因之為寶慶志元袁學士桷因之為延祐志王總管元恭因之為至正續志後先相望其於前代之典章法制舊聞軼事與夫忠臣烈士孝子貞婦之流風遺蹟網羅詳矣顧諸書多歲久失傳 【 萬經雍正甯波府志序】
按曰九沙誤以開慶志為慶元志故誤以胡制使之寶慶志為因吳丞相而作則似并舊志職官先後亦未一考何其疏也此序云歲久失傳孫序云不得一見是其序次顛倒固宜特九沙與謝山以契家相往還謝山集中答九沙問志事者數十條此時謝山方據有舊志一切完備九沙之自杭州而來也杭人杭大宗送之以詩詳敘宋元志源流並告儲藏之家勸以檄取而浙中開省志局時謝山盡以插架付之又固非祕不肯出者乃九沙身任志事全不考究直以嘉靖志作藍本漫為枌榆勒成掌故紕繆百出真可怪也
吾鄉志書其為吾家所藏者自宋以下無一不備 【 全祖望永樂甯波府志題詞】
吾鄉志乘自宋元迄今其佚不存者張津之四明圖經姜嶼之明越風物記羅廥之四明志 【 按即羅濬寶慶志此沿國史經籍志之誤】 而已其餘皆完好雍正辛亥浙江修通志余方在京厲二樊榭杭二堇浦千里貽書求四明舊志予遣使請於家君發插架所有胡尚書矩寶慶志吳丞相潛開慶志袁學士桷延祐志王總管元恭至正志盡送志局蓋吾鄉之書較他府獨備譬之禮家幸不至為杞宋之無徵也已 【 又跋甯波府簡要志】
中條先生 【 按謂陸舍人寶】 藏書最富多善本吾鄉之以藏書名者天一閣范氏次之四香居陳氏又其次則先生南軒之書也三十年來亦四散予從飄零之後摭拾之尚得其宋槧開慶寶慶四明二志皆世閒所絕無也 【 又中條先生墓表】
予之初入京師也家藏宋槧四明開慶寶慶二志蓋世閒所絕無而為人所竊歸於有力者之手杭君堇浦聞之為告谷林亟以兼金四十錠贖歸仍鈔副墨以貽余及予歸谷林但取近年所得地志示余其自明成化以前者已及千種而予家宋槧裒然首列予不禁為之憮然 【 又小山堂藏書記】
四明舊志由張津以至楊實皆過於寥略一切古蹟闕而不備 【 又真隱觀洞天古蹟記】
四明舊志張羅吳袁四家皆簡略 【 又桃花隄記】
從前乾道寶慶延祐三志過簡故人物之可傳者原多脫落 【 又寄萬九沙論甯志】
萬編修經將往明州修志過余追訪舊事述長句答之兼以送行云張津姜嶼之書不可覯 【 【原注】津撰四明圖經見宋史藝文志嶼撰甯越風物志見文獻通考】 為叟略數楊張前 【 【原注】成化時郡人楊實修四明郡志嘉靖時鄞人大司馬張時徹修府志】 寶慶纂歷歲丁亥廬陵胡矩守慶元屬其鄉人參軍濬 【 【原注】序稱贛州錄事參軍羅濬直齋書錄解題云胡矩仲方為守羅濬其鄉人也】 甄括明事縣國門先以郡志後六邑刻畫城郭圖廂關 【 【原注】其書郡志十一卷鄞志二卷奉化志二卷慈谿志二卷定海志一卷昌國志一卷象山志一卷府境縣境各治皆有圖咸淳年刊】 厥後卅載暨開慶丞相臣潛來旬宣軍防水則以次定經制稅賦兼牢盆嘉禾繪獻民氣樂老謀憂國何時諼門生曰錫曰應發承命執筆校祕文詩歌自可勒琬炎例以志體稍殊懸 【 【原注】開慶改元吳潛以丞相領郡復續修四明志民政兵防士習軍食別自為志以補前書又立水則自撰平水則記刊石門生慶元府教授梅應發沿海制置大使主管機宜文字劉錫編次末附詩詞四卷予謂於志體不合也】 自宋訖命更延祐袁桷方領編修官本之二志著其概參之七觀究其原 【 【原注】王深甯應麟著四明七觀鈐括郡之掌故為注釋延祐三年袁學士桷復修郡志採其文冠於藝文攷】 誰其續者垂不刊猗惟王侯元恭捉翰遒如椽其閒首尾稱大備一代興廢略可言 【 【原注】至正時郡守王元恭續修延祐以後事凡十六卷稱至正新志】 前明內府不收棄文淵墜簡終淪湮天一閣范碧山全家有善本頗自專叟當檄取訶豪頑 【 【原注】宋兩志皆宋刊元兩志亦鈔本明代文淵內閣兩目皆不載海內藏書家亦無有齒及者宋志惟予友全祖望家有之故予得見元志則天一閣范氏所藏也○杭世駿補史亭賸稿】
按曰杭大宗稱述吾鄉掌故似甚博洽其實道聽塗說只是謝山唾餘而元志并未之見也故清容修志在七年誤以為三年七觀在土風攷誤以為冠藝文攷至正志十二卷誤以為十六卷書名續志誤以為新志至正所稱新志者延祐志也又姜嶼所著風物志號明越不號甯越其目始見於晁公武讀書志中
博求古志於藏書家宋理宗以前徵諸寶慶四明志元順帝以前徵諸延祐至正慶元志 【 史鳴皋乾隆象山縣志序】
會稽有典錄有先賢傳明越之志蓋權輿於此其專志則在宋有張州將津圖經吳制使潛慶元志 【 按此誤以慶元為紀年故敘於寶慶之前】 胡尚書矩寶慶志載在晁公武讀書志者別有姜氏嶼之風物志在元明有袁學士桷王總管元恭 【 按原誤元泰】 黃僉事潤玉楊博士實張尚書時徹之志予嘗博攷焉 【 陳鍾琛乾隆鄞縣志序】
攷明州圖經昉於宋乾道守臣張津厥後有胡矩之寶慶四明志吳潛之四明續志元則有袁桷之延祐四明志王元恭之四明續志文獻流傳遠有代序 【 印憲曾乾隆鄞縣志序】
古人事蹟當以正史為憑胡制使袁學士之書所述遷除次第奏議建白皆灼然可信雖於鄉先達之短或諱而不言亦見古人恭敬桑梓之義讀者可於言外得之也 【 乾隆鄞縣志凡例】
地志之有傳與國史相表裏書法止應據實後之論者謂志與史不同當著其長而諱所短此特據益部先賢襄陽耆舊之例而言不知昔人為此本擇其人而紀錄之今志乘之體日益繁蕪鄉里先達罔弗登載豈容以一邑之公書概用曲筆與家狀墓誌等且如胡制使之寶慶志吳丞相之開慶志 【 按開慶無人物傳】 袁學士之延祐志未嘗不兼述瑕瑜惟張司馬嘉靖志以後則雖九品下中之人物亦概立佳傳無如其人本末已具正史而區區欲相覆護果能以一手掩天下目乎 【 蔣學鏞甬上先賢傳列傳序】
乾道四明圖經
二十條 【 凡論列此志者苟有見聞盡著於篇惟原序不復複載後志仿此國史藝文藏家目錄或但紀篇卷別無解題亦復次第先後綜於茲錄所以核當日之存也】
四明舊有圖經成於乾道五年蓋直祕閣張公津守郡之三祀也先是大觀初朝廷置九域圖志局令州郡各編纂以進明已成書而厄於兵火遂逸其傳三山黃君鼎得所藏以獻張公乃俾僚屬參稽釐為七卷而鋟諸梓然自明置州至是四百三十二年而城治之遷徙縣邑之沿革人未有知其的者唐刺史韓察實移州城石刻尚存於時且未之見他豈暇詳甚哉作者之難固有俟乎述於後者也 【 羅濬寶慶志序】
四明有志久矣而著述非一可稽者惟宋乾道閒郡守張津重繕大觀初所編為七卷 【 贍思重刻寶慶志序】
張津四明圖經十二卷 【 宋史藝文志】
張津四明圖經十二卷 【 柯維騏宋史新編藝文志】
張津初作四明圖經實郡志所始也 【 嘉靖甯波府志名宦傳】
九域圖志創於大觀元年蓋自明置州至是已四百三十二年矣其在明州者委郡從事李懋誠撰述書未成厄於兵火歷四紀至乾道五年制置直閣張公津治郡命委僚屬因舊錄更加採摭纂為七卷又以篇什碑記等為五卷曰乾道圖經此見於縉雲縣主簿主管學事三山黃鼎序者也王應麟謂景德祥符所修郡志以大觀為據不誣矣 【 楊德周歷代志書辨】
張津乾道五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祕閣兼主管沿海制置使知明州纂四明圖經三山黃鼎為序 【 康熙鄞縣志修辭攷】
宋知州事張津乾道圖經 【 雍正甯波府志前朝纂修姓氏】
甯郡志創自宋乾道張津以圖經命名自是志郡者必先之以圖 【 又輿圖序】
張津嘗作四明圖經郡志所自始也 【 又名宦傳】
自宋大觀時詔天下州郡各編志書以進名為九域圖志乾道時明州遂因圖志而有四明圖經之作焉 【 雍正慈谿縣志輿地圖序】
四明圖經十二卷宋史藝文志張津撰按鄞縣志云乾道閒 【 浙江通志兩浙志乘】
四明志乘以吾家為最備自胡尚書寶慶志吳丞相開慶志袁學士延祐志王總管至正志季孝廉永樂志 【 按永樂志作於紀徵士宗德李處士孝謙此云季孝廉當誤又按黃南山集中張德恿墓志稱其博學好古預修永樂志】 楊教授成化志張尚書嘉靖志無一佚失足以豪矣張制使乾道志則最初之作也購之不可得乃過天一閣范氏見四明文獻錄全引其書為之狂喜乃別為鈔而出之於是揚之小玲瓏山館馬氏杭之小山堂趙氏皆來借鈔顧予猶疑非足本嘗見成化志中於遐追山二廟下紀劉毅胡韔諫吳越無納土事以為出自乾道志今竟無之則脫簡殆多然要屬難得之書可寶愛也 【 全祖望跋乾道四明圖經】
李處士孝謙預修永樂甯波府志畢又為四明文獻錄其書精博張制置之圖經非是錄幾不得傳 【 又四明文獻錄題詞】
按曰高武部云四明文獻志有四余皆有其書獨李孝謙所纂者未見外又有文獻考五本取王臨川葉水心鄒忠公袁東塘趙文敏黃文憲柳道傳吳淵穎戴九靈陳眾仲王華川諸集碑記序傳志跋等文凡有涉於四明文物者各簡錄之而刪乾道延祐二志合焉亦抄本也予得借於友人聞氏字畫精楷予尚疑其為缺帙不止於斯未知何人所纂豈出於孝謙者乎為是編者深有功於桑梓者也惜不著其姓名并無序耳又全謝山四明文獻錄題詞云其書尚未分卷次蓋垂成之作然則二公所見同是一書謝山斷為孝謙所作未知何據此書余亦得見之細楷厚本悉如武部所云其或稱考或稱錄者亦是隨意標題並非定名要之圖經之傳則實賴是本者也
張氏圖經今猶有存而殘斷不完 【 又遐追山二廟碑】
南宋乾道四明圖經孝宗朝明州州將張津纂津以乾道三年五月由右朝散大夫直祕閣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駐明州作四明圖經蓋郡志所始也 【 董華鈞純德彙編】
乾道四明圖經十二卷宋乾道五年直祕閣知明州張津撰 【 乾隆鄞縣志舊志源流】
案此書載於四明文獻大約非足本其敘四明山人徐浩進廣孝經事特辨之云非徐季海也乃知古人讀書精審其賢於張聞諸志之牽合傅會多矣 【 同上】
校書之難如埽落葉予初讀三國志虞翻傳注有(賀)(歹莫)候三字即疑(賀)當為鄮(歹莫)候當為莫候反後見 內府本校正果如予言乃其下又有處士鄧盧敘一人鄧非會稽屬縣亦恐是鄮之偽而未有它文證之頃見乾道四明圖經於鄞縣人物有云虞敘弟犯公憲自殺乞代見會稽典錄乃知南宋本果是鄮字深喜予言之不妄然後來胡矩袁桷修四明志並無敘名又知鄮之偽鄧亦宋元本已然矣虞盧字形相似正史屢經翻刻圖經亦係轉寫之本未敢決其然否俟再攷之 【 錢大昕跋乾道四明圖經】
攷古之書圖史並重其例蓋昉於三輔黃圖張津四明圖經志也而謂之圖經者蓋周禮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非圖無以明紀載也 【 道光象山志凡例】
寶慶四明志
三十四條 【 乾隆象山志引楊南仲陳燮五所作寶慶四明志序謂錢唐與程徐合疏諫孟子罷配亨云云按吾家所有者僅楊高唐陳太僕詩集其文則均未之有也俟得見再當補此○又按序寶慶志而下及明洪武時事頗不可曉或論前志體例偶然旁及又不應兩人各為一序而並語此事也寶慶二字疑象山志未必無誤】
四明志二十一卷贛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 【 按當作濬】 修時胡矩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 【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四明續志四十五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 【 本志學校附刻○按說見後作者卷中】
唐盧潘作廬江四辨余觀四明志首卷有疑則辨以俟博雅君子擇焉 【 王應麟四明志辨證引】
志序云大觀初置九域志局令州縣各編纂以進余考會要實錄景德四年二月庚辰真宗因覽西京圖經有所未備詔諸路州府軍監以圖經校勘編入古跡選文學之官纂修校正補其闕略及諸路以圖經獻詔知制誥孫僅待制戚綸直集賢院王隨大理評事宋綬邵煥校定僅等以體制不一遂重修命翰林學士李宗諤知制誥王曾領其事又增張知白晏殊及李乘韓熙等參其事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書成凡一千三百六十六卷上之命宗諤為序又詔重修大小圖經令職方牒諸州謹其藏嘗見吳郡圖經載李宗諤序蓋景德祥符所修郡志以大觀為據時史學廢絕其誤多矣 【 王應麟辨大觀圖經○按原作辨乾道四明圖經今以意改正】
按曰右見王深甯文集摭餘編原本凡八辨一辨大觀圖經二辨州郡三辨餘姚郡四辨鄮五辨鄞六辨句章七辨甬東八辨西湖辨州郡以下六篇見延祐志弟一卷沿革攷不復贅錄辨西湖篇延祐志原本蓋在弟十卷河渠攷今矣已補其佚於佚文卷中惟此篇及小引為元志所未載故錄諸此摭餘編葺此文以為辨乾道圖經而作今按此篇所稱志序州郡篇所稱志云甬東及西湖篇所稱郡志皆指寶慶志言其辨乾道志皆明稱圖經然則所云有疑則辨者固合乾道寶慶二志言之非專指圖經也餘篇已載延祐而此篇所引志序實羅參軍語也今錄諸寶慶卷中
又按曰延祐志中凡清容考據之說皆稱桷按而已其錄師說則有辨證二字沿革攷中六條是也而弟八卷城邑攷載長慶移城之說亦有辨證二字疑亦深甯辨四明志之一近時輯先生文者未見及此故識之
四明志二十一卷陳氏曰贛州錄事參軍廬陵羅璿修時胡矩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 【 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
舊四明志書一十二冊 【 延祐志學校攷】
宋寶慶閒舊有志國朝延祐庚申袁公桷作為新志又廿有二年會部使者贍思公巡行至郡俾重刊舊志與新書並傳 【 王元恭至正志序】
四明舊有宋寶慶閒所修郡志與邑異編承乾道圖經之舊也 【 至正志沿革】
四明郡志二十一卷計板□□右宋寶慶閒郡守胡矩修今重刊 【 又學校】
羅廥 【 按當作濬】 四明志二十一卷 【 焦竑國史經籍志】
胡矩以兵部尚書兼沿海制置使寶慶初知慶元府五年始成四明志二十一卷命錄事參軍廬陵羅璿取四明圖經重訂之文獻賴以有徵 【 嘉靖甯波府志名宦傳】
宋寶慶四明志予猶及於一故家見之蓋尚書廬陵胡公矩被命作牧命校官方萬里訂之又明年命贛州錄事參軍羅濬專任斯責成二十卷 【 按二十一卷也作二十卷誤】 此見於羅濬序者也 【 楊德周歷代志書辨】
楊公 【 按謂高唐牧德周】 自言於諸志中所得見者惟寶慶志而至正辛巳部使者真定贍思於清容延祐志既行之後復重刻以並行且為之序以比之舊唐書之例又志成於寶慶四年中閒多載後淳祐守陳塏事相去十三四年至進士科目直終於開慶則又何也 【 高宇泰書歷代志書辨後】
方萬里從政郎慶元府教授寶慶二年上劄子禁採鐵灌頂山以山隸學租也胡矩守郡命草創四明志 【 又敬止錄學校攷】
羅濬廬陵人贛州錄事參軍寶慶三年兵部尚書兼沿海制置使知明州胡矩命濬纂四明志二十卷濬蓋矩鄉人也 【 康熙鄞縣志修辭攷】
宋知府事胡矩新贛州錄事參軍羅濬寶慶四明志 【 雍正甯波府志前朝纂修姓氏】
胡矩寶慶初以兵部尚書知府事郡乘未有完書矩命錄事參軍廬陵羅璿取乾道圖經訂成四明志二十一卷至今文獻有徵皆矩力也 【 又名宦傳】
胡矩寶慶初知慶元府成四明志二十一卷文獻賴以有徵 【 浙江通志名宦傳】
四明志二十一卷書錄解題廬陵羅璿修時胡矩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按至正續志云宋寶慶閒 【 又兩浙志乘】
中條先生南軒藏書最富足為范氏天一閣之亞三十年來散失殆盡可為浩歎予猶得其宋槧寶慶四明志書斯絕無之本也 【 全祖望續甬上耆舊詩陸寶傳】
胡尚書矩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吳丞相潛開慶續志十二卷皆宋槧也予得之同里陸參政懋龍書庫 【 按參政乃中條先生之父】 寶慶志先以郡志十一卷列於首分為敘郡敘山敘水敘產敘賦敘兵敘人敘祠敘遺九例而接以六縣志十卷續志則不分郡邑專紀丞相蒞明之事及其詩文而已吾鄉志乘以乾道圖經與此二志最古實為文獻之祖可寶也雍正庚戌予以拔萃入太學是書為人篡去質於富人之手仁和趙五兄谷林以白金四十錠贖歸仍鈔一副本歸予予作長歌謝之尚書之志見於陳振孫書錄鄱陽馬氏通考暨明焦氏經籍志 【 【原註】胡志成於參軍羅濬之手焦氏誤為羅廥】 而吳志則藏書家未有及者前此臨川李侍郎穆堂江都馬上舍嶰谷皆嘗向予借鈔逡巡未寄茲并屬谷林鈔以貽之牙□厄塞歷五百年而始流布於時殆亦有數存其閒哉古者著述雖佳非人不重尚書立朝與薛極輩附史相彌遠稱四木當時有草頭古天下苦之謠其與丞相之書並列有慚德焉故予前所作詩於胡志頗略然未嘗不自笑其迂也 【 又跋四明寶慶開慶二志】
寶慶志多訛謬如元豐之舒亶中興之王次翁皆為作皇皇大傳而高憲敏傳不載其受楊文靖之學又不載其拒秦檜請婚之事何歟史忠定傳謂其仲父簽樞罷官在秦檜死後則并國史宰執年表未之考也袁正獻公附入遠祖轂傳後亦寥寥羅濬謂是書成於一百五日固宜其有所舛戾也夫 【 又再跋】
寶慶志中有載及胡尚書以後事者予初甚疑之既而知是書嘗為劉制使黻所增加也第一卷牧守自尚書以後凡二十人而至吳丞相又十人而至制使皆附列之則為制使所增加可知矣及讀第二卷經籍志有四明續志三百三十幅大使吳丞相置四十五幅制使劉公置吾鄉志乘自吳丞相而後直至延祐方有續本未聞有劉志乃知四十五幅即散入寶慶志中所增加者然劉制使之蒞吾鄉在咸淳自淳熙四先生而後吾鄉人物之當表章者不可勝舉制使一無所增而增其事之小者抑末矣 【 又三跋】
吾鄉宋元諸舊志登載漏略其中更有不可解者如中興執政王次翁可謂下流所歸而反為之立大傳顧於晏尚書敦復亦當時寓公則闕焉不亦拂人之性也耶 【 又竹洲晏尚書廟碑】
胡矩為澹庵之從孫其家世遠有淵源惜與薛極並登史相之門當時有草頭古之謠君子惡之然其為甬上制置則多善政固不以生平廢也乾道志非完豹故寶慶志為甬上諸圖經之首其書出於參軍羅濬之手 【 乾隆鄞縣志引全祖望跋寶慶志】
明之設州自唐始乾道五年張津守郡始釐定圖經七卷其名見於宋史藝文志今不復傳矣繼此者書錄解題稱寶慶二年廬陵胡矩仲方為守屬其鄉人羅濬撰四明志二十一卷鄞縣全君紹衣為予言其家尚有此書予固疑而不敢信也雍正壬子孟夏紹衣入都道武林竟以是書來乃宋末雕本與吳丞相續志合刊者予驚喜出望外亟走書屬友人趙谷林為紹衣謀脂轄之費而以書納之小山書庫酌酒相賀紹衣為長句五百言紀其事時九沙萬太史方領明州志局予作詩送行即述其顛末以告所謂人喜則斯陶陶斯詠也按矩以兵部尚書除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兼沿海制置使來知郡越明年命校官方萬里重訂圖經未幾萬里造朝事遂輟又明年羅濬以從政郎新補贛州錄事參軍調官來謁矩命與府學學正袁藻學錄劉叔溫直學汪煇學諭汪坰繆暹蔣淵明教諭伍子獻共事編類由孟夏迄仲秋凡五月而書成先以郡志次鄞次奉化次慈谿次定海次昌國次象山蓋當時六縣之次第如此而其目曰敘郡敘山敘水敘產敘賦敘兵敘人敘祠敘遺雖志多而圖少然其閒每依舊經所載則乾道不傳之志於此可以獲睹其什之四五考之甯宗即位既陞州為慶元府而標題書目猶曰四明仍舊也 【 杭世駿寶慶四明志跋】
胡矩以兵部尚書知慶元府寶慶五年始成四明誌二十一卷命參軍廬陵羅璿取四明圖經重訂之文獻賴以有徵 【 乾隆鎮海縣志流寓傳】
宋寶慶四明志理宗朝慶元判府事胡矩纂矩以兵部尚書兼沿海制置使知慶元府寶慶三年輯四明志二十一卷命錄事參軍廬陵羅璿取圖經訂成之 【 董華鈞純德彙編】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宋寶慶五年尚書廬陵胡矩仲方知府事命贛州錄事參軍羅濬重修濬亦廬陵人也郡志十一卷鄞志二卷奉化志二卷慈溪志二卷定海志二卷昌國志一卷象山志一卷 【 乾隆鄞縣志舊志源流】
案此書雖修於寶慶而卷內敘事往往及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蓋後人次第增入非寶慶元刻之本 【 同上】
王厚齋言諸州圖經乃景德祥符所修而郡志但以大觀為據譏其昧於史學予謂李宗諤圖經南渡之際都已散失即大觀中明州所修圖經亦復闕佚後黃鼎得其書獻於郡守張津而續成之乾道寶慶二志序據大觀而不及祥符者舉其見存者言之非有誤也 【 又辯證】
寶慶五年尚書廬陵胡矩仲方知慶元府命贛州錄事參軍羅濬修四明志羅亦廬陵人也其書首郡志十一卷次鄞志二卷奉化志二卷慈溪志二卷定海志二卷昌國志一卷象山志一卷合之得廿一卷書成於史彌遠枋國之日故其父浩得佳傳浩老成忠厚不居寵利在南渡諸相中本自表表世徒訾其沮張浚用兵一事不知符離之役張以輕進而無功則史之持重為可取朱文公作張魏公行狀頗詆浩浩不怒而轉薦之其器量更非尋常可及未可以子之權姦併其父而抑之也志修於寶慶而卷內敘事往往及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蓋後人次第增入非寶慶元刻本 【 錢大昕跋寶慶四明志】
按曰胡尚書以寶慶二年守明州越明年命方校官修舊圖經是寶慶三年也又明年而羅錄參至明州成其書則紹定元年也羅序末不紀成書作序之年後之讀此書者不稱紹定志而稱寶慶志固已疏忽至張東沙云寶慶五年高隱學云寶慶四年則誤之又誤寶慶固但有三年也不意素矜博洽好事攻擊之錢詹事而於此跋及所修鄞志中亦復承謬襲舛稱寶慶五年史學毋乃荒矣乃復以志修於寶慶而敘事及紹定為疑真癡人說夢也
寶慶四明志二十一卷 文瀾閣傳抄本宋羅濬撰 【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胡矩寶慶初知慶元府請得米一萬五千石以浚東湖民懷其惠成四明志二十一卷文獻賴以有徵書錄解題云廬陵羅璿修時胡矩仲方尚書為守璿其鄉人也 【 阮元兩浙金石志跋胡矩題名】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六
鄞徐時棟
雜錄下
開慶四明續志
一十六條
四明續志三百三十板大使吳丞相置 【 寶慶志學校附刻】
續四明志書六冊 【 延祐志學校攷】
續四明志書一冊 【 至正志學校】
吳潛以觀文殿大學士沿海制置使判慶元府凡興學造士弭盜安民之事罔不修舉詳在開慶志中 【 嘉靖甯波府志遺事志○雍正甯波府志逸事同】
吳履齋潛有開慶四明續志專以詳履齋政蹟末為履齋詩集也 【 高宇泰敬止錄歷志攷】
吳潛字毅甫號履齋宣城甯國人嘉定丁丑狀元寶祐四年以觀文殿大學士金陵郡開國公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軍府事惠政懋績多端開慶元年纂四明續志八卷四明吟稿二卷詩餘二卷 【 康熙鄞縣志修辭考】
四明續志十二卷開慶元年郡守吳潛修 【 浙江通志兩浙志乘】
吳丞相開慶志皆記其蒞明善政其自九卷而下則其吟稿也吾友杭君堇浦頗疑其非志體予謂丞相蒞吾鄉最有惠政即此志可備見其實心實政之及民者而以其餘閒舂容詩酒又想見當日刑清政簡之風原不必以志乘之體例求之也況丞相遺集不傳則是志之存可不謂有功歟 【 全祖望再跋四明寶慶開慶二志】
牧守之賢者大率以治(石契)閘為先務而經畫盡善靡往不周莫如宋寶祐丞相判府吳公其所刱所修詳載圖志 【 又吳丞相水則碑陰】
范沖一 【 按名鵬別字冬齋謝山弟子】 從予求開慶四明志者久矣今年始從小玲瓏山館攜致之而沖一已先卒矣 【 又范沖一穿中柱文】
寶祐四年九月吳丞相潛以觀文殿大學士出判慶元軍府事越三年門生迪功郎慶元府府學教授梅應發奉議郎添差沿海制置大使主管幾宜文字新添差通判鎮江府劉錫採掇其民政兵防士習軍食以續胡仲方之志書成時開慶改元八月也其書卷祇十二而吟稿詩餘居其四似潛一人之私集於地志之例不合至稱其禱雨龍見瑞麥繪圖不免貢諛之辭然潛帥明時建平水則以興水利政績頗有可觀其詩亦多憫時憂國之語其得傳於後不為倖也因綜論其概而以其書歸之谷林氏 【 杭世駿開慶四明續志跋】
按曰凡讀開慶志者並譏其昧於地志之例
余謂此皆謬悠之論也古今守令修郡邑志書何一不紀載任內政蹟詩文 【 即錢詹事所修鄞志內亦載當任事跡著作甚夥】 應載既多不妨別為一志今附紀則許之專志則苛之是但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也且三代以下靡不好名惟其善政多有是以得勒專書若天下盡肯出此民唯恐守令之不為私集也見龍獻麥感召之常亦非刱聞無妨紀實至大宗之稱吳公者此跋與贈九沙詩中並以平水則為詞不知水則乃水利之終事非河渠之要防譬彼著書是其目錄若隄坊不固堰(石契)不修雖百水則何益旱澇大宗徒以此條在水利卷之首遂屢稱之真鄭漁仲所謂見前不見後者後此錢詹事來修鄞志拾大宗餘唾譏切更多則又不足與辨矣
又按曰丞相立朝之與吾鄉治績有何可議微嫌其名心太重耳即此志並皆紀實固無諛詞而梅劉二人者屬辭未工遂覺鋪敘過於張皇記袁正肅行丞相知隆興府制云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又曰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夫名不稱己疾之名顯矣人疾之惟有闇然日章之德則己尊而人不忌云云似蒙齋當日已洞見丞相生平而僉壬在位深為丞相危之因以代言為他山之助真古之益友也丞相若見及此稍事韜晦或未必有循州之行然忠讜石畫慮遠憂深為南宋第一流人物吾輩以空言而議其後已覺過當彼責之以矜誇者何足以知此哉
開慶四明續志十二卷宋開慶元年慶元府學教授梅應發制置司主管機宜文字劉錫撰前八卷皆述判慶元府吳潛政績後四卷則潛所作詩詞也 【 乾隆鄞縣志舊志源流】 案此書乃吳履齋幕下士所作名為續志實皆貢諛之詞履齋在四明固多善政然矜誇之意多謙抑之意少毋乃好名而昧於撰述之體乎 【 同上】
四明志乘見於宋史者惟張津四明圖經十二卷今略存於四明文獻中已非足本若胡矩之四明志廿一卷吳潛之四明續志十二卷史家俱失書蓋宋志於地理一門采摭多不備也續志成於開慶元年出慶元府學教授梅應發沿海制置司主管機宜文字劉錫二人之手前八卷皆述吳潛在任政績而以吟稿二卷詩餘二卷附焉蓋吳氏一家之書非志乘之體矣予所見者鄞縣盧氏抱經樓所藏宋槧本 【 錢大昕跋開慶四明續志】
前守之(上□下田)意水利者莫如吳正肅公故所著開慶志於創造(石契)閘並載碑記 【 蔣學鏞水利考】
開慶四明續志十二卷 文瀾閣傳抄本宋梅應發等撰 【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大德昌國州圖志
六條
嘗觀昌國一志紀於宋元當是之時倭夷微弱海宇晏然而帶山濱海無非耕漁之民以故戶口繁庶詔陞上縣未幾而州矣 【 陶恭正德昌國志序】
我祖考直峰先生 【 按謂陶恭】 嘗得宋元舊志於遺黎傳寫者而憫之輒乃理其參錯刪其繁蕪正其三豕乙亥 【 陳子相曰當作己亥】 之偽 【 陶積隆慶昌國志序】
昌國州志七卷大德戊戌州判官潼川馮福京聘鄉貢進士郭薦等修 【 浙江通志兩浙志乘】
昌國州圖志七卷 【 范懋柱天一閣進 呈書目】
昌國州圖志七卷天一閣寫本元鄉貢進士鄞縣教諭州人郭薦等修有大德戊戌州判官潼川馮福京序并跋當時福京實董其事也州今為定海縣 【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
大德昌國州圖志七卷 文瀾閣傳抄本元馮福京等撰 【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延祐四明志
四十七條 【 伏讀 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其論列寶慶開慶大德延祐及備覽者悉已恭錄首卷又山西通志條云特立經籍一門乃用施宿會稽志袁桷四明志之例亦有資考據云謹按袁桷四明志惟書板書籍之在慶元路學者載之學校考中而慶元人著書附見本傳別無經籍門也疑當時儒臣偶然誤記不敢繕入此條】
吾里士族莫先於樓袁楊蔣作郡志者於任有缺考孫吳有任光任亦皆鄮句章人今其地為鄞縣則建州 【 按謂唐建州司馬任遠】 蓋二賢之裔而先賢皆遺軼比予補郡乘亦缺然有愧矣 【 袁桷任隱君墓誌銘】
宋乾道閒郡守張津重繕大觀初所編為七卷及寶慶閒廬陵羅濬復演為二十有一國朝袁翰林桷命十有二考以成書蓋變體也文富事明氣格標異誠為奇特乃大掩前作 【 贍思重刻寶慶志序】
宋寶慶閒舊有志暨入國朝當延祐庚申殆將百年城邑改觀時俗因革未有考其事而修之者於是郡人侍講袁公桷作為新志 【 王元恭至正志序】
宋寶慶閒所修郡志與邑異編郡以統邑曷由而分袁文清公始用正史例合為一而類攷之是謂新志 【 至正志沿革】
四明郡志二十卷計板□□右翰林侍講袁桷修至治元年刊 【 又學校】
袁文清公修郡志時厚孫 【 按王叔載也深甯尚書之孫】 分領諸寺書至昌國而公以喪女輟局既而入朝故昌國惟載寶陀一寺餘皆未備 【 又釋道】
大德閒袁清容求袁鏞家世不與銜之比延祐修郡志沒其事不書 【 蔣景高袁進士傳】
按曰延祐志中不立袁忠臣傳頗可駴怪自丹臺外史有求家世不與之說後來紛紛集矢肇端於此然兩袁並顯清容閥閱高於城西何至轉求通譜乎至謝山乃謂清容以其父降元故沒忠臣之實則又非也是時深甯文潔兩大儒高隱不出甬上忠義之士以為眉目志中極力表揚何嘗以父故變白為黑乎文潔乞為死事之吳從龍立傳志中又大書之且清容集中屢及高節而以賣降為恥則亦未嘗故為揜著矣抑吾更有疑於此清容為深甯高弟其修此志多本師說而深甯弔袁進士詩闡表甚備丹臺又云深甯王先生語及鏞事未嘗不歎息流涕也是清容耳濡目染必有傳聞恝然置之固可滋議獨怪遂初老人以深甯之孫為清容畏友 【 語見滎陽外史集中遂初老人傳】 同與志局苟清容有所諱而不言遂初必將援乃祖以力諍即使力爭不聽無可如何而當遂初獨修至正志時筆削由已一無掣肘何以於所補人物傳中同時忠節如鄭覃孫(王壽)詳悉備書而獨於乃祖所謂手回日月忠動天地之烈丈夫全不齒及則又何也清容有通譜不遂之嫌而王袁則秦越也清容有父為降臣之諱而遂初之祖父則並高節也此雖起丹臺謝山於九原而質之而未易解者也
文清著四明志命老人 【 按謂王厚孫】 分撰二考 【 鄭真遂初老人傳】
袁文清所撰四明志或有讒於僉憲苫思丁將毀其板老人白之王太守元恭曰袁公中朝名臣書法高古不可毀也太守持書以進僉憲驚悔命與舊志並行屬老人成續志若干卷 【 同上】
正統閒本府知府三山鄭珞於袁少卿忠徹家見延祐志因標題云陳藏器日華子四明人何修志逸其名惜哉 【 黃潤玉甯波府簡要志人物】
甯波古甬東地秦漢屬會稽郡唐為明州以境內有四明山故名其地濱海枕山臂江人物財賦自昔為列郡之冠而宦業科第於今為尤顯焉歷代所修及儒者所述若誌若記之類雖各有所明然得此而遺彼或循偽而泯實無完書以攷見一郡事物之全至宋尚書王公應麟元學士袁公桷相繼纂修稍為詳悉然亦多散亡遺佚而袁之後迄今又幾二百年未有續者誠政之缺也 【 劉釪成化甯波府志序】
按曰延祐志在嘉靖時尚完好無恙見於張尚書志中所引者可核也此云多散亡遺佚何歟又寶慶志載事物較後志為備而云無以攷見其全延祐以後明有至正續志而云未有續者蓋劉未嘗見宋元舊志但道聽塗說之耳不足憑也
吾郡諸志袁文清後難乎其能史矣 【 豐坊嘉靖奉化縣志後序】
宋季厚齋先生王尚書應麟考四明志著為典實俾門人袁桷增修之至今稱延祐志 【 楊德周歷代志書辨】
清容延祐志內命王厚孫分撰二攷後有讒於僉憲苫思丁將毀其板厚孫以白於郡守王元恭言袁公中朝名臣書法高古不可毀元恭以言於思丁得不毀因命與舊志並行此見之鄭千之遂初老人傳 【 高宇泰敬止錄歷志考】
袁桷纂四明志嘗令厚孫分撰二攷後有讒於僉憲苫思丁將毀其板厚孫白於郡守王元恭曰袁公中朝名臣書法高古不可毀也守以白僉憲命與舊志並行屬成績志十二卷 【 康熙鄞縣志品行跋】
袁桷纂延祐四明志 【 又修辭攷】
馬澤延祐閒總管慶元路主修四明志 【 同上】
明正統閒郡守鄭珞見元延祐四明志標其上云陳藏器日華子俱四明人修志者何以逸其名 【 又特藝攷】
元鄞人學士袁桷延祐四明志 【 雍正甯波府志前朝纂修姓氏】
袁桷四明延祐志 【 又藝文】
四明郡志二十卷延祐庚申郡人袁桷修至正續志云至治元年刊 【 浙江通志兩浙志乘】
延祐四明志二十卷袁學士清容所修也是志流傳甚寡儲藏家皆無之即在吾鄉亦但有二本其一在天一閣范氏其一在陸高士春明家然皆失去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蓋無從覓其足本矣清容文章大家而志頗有是非失實之憾如謝昌元趙孟傳皆立佳傳而袁鏞之忠反見遺蓋清容之父亦降臣也又累於吳丞相履齋有貶詞殆以其大父越公之怨非直筆也 【 全祖望延祐四明志跋】
清敏 【 按謂趙與懽】 雖預於史鄭奪宗之謀而其後立朝有可稱者獨其子孟傳守鄉郡迎降為恨耳清容以姻戚而為佳傳可笑也 【 又句餘士音自註】
清容作志不立袁忠臣傳初意以為五代史闕韓通之例出於嫌諱歐公且然又何怪乎清容既而見其謝趙二降臣有佳傳乃知其黨於降元之徒也 【 又宋忠臣袁公祠堂碑】 吾鄉成化以前志乘不載張太傅祠蓋袁清容之父為元降臣清容作慶元路志不載其後諸志因失之 【 又巾子山弔張公祠詩序】
袁清容纂延祐志以其父為元之降臣於太傅之遺蹤略焉 【 又巾子山張太傅祠堂碑】
張太傅磔降臣卞彪於巾子山故是山有太傅祠然吾鄉成化以前志乘不載此祠蓋袁清容之父為元降臣清容作慶元路志不載其後諸志因失之 【 又鮚埼亭詩集自註】 生平不喜袁清容志謂其黨仕元之匪人沒前宋之遺事 【 又永樂甯波府志題詞】
浮屠結習喜作大言強半孔子吾師弟子之故態也至有謬妄之至者如延祐四明志有育王住持知愚傳初無他善但言吳丞相履齋判慶元極尊禮之問曰師之語錄願序引以傳不朽愚固謝之退語人曰吳潛晚歲如病風禍將至吾豈願其文語聞於吳大怒繫之獄杖之未幾吳果貶死夫丞相立身有學術立朝有節概其蒞吾鄉有惠政死於賈似道之手非其罪也何物愚僧至擯其文而不屑乎蓋必以他事被杖而為此說以自揜也清容紀之殊不可曉 【 又再跋延祐四明志】
清容夙有憾於吳氏蓋以其祖越公為史氏之私人丞相曾糾之故志中於其一切善政略而不及反謂江水入餘姚三千里 【 按千字當依本志作十】 與四明山水接更十里潮已沒舊以堰限之丞相忌吾鄉公相之多徙堰於上虞潮至舊堰不數尺舟楫蔽沙岸雖驛舟不可發以此為丞相之過丞相之惓惓吾鄉水利為何如方且據形法家之言開新河以助文運而乃有是哉甚矣清容之謬也清容又言育王浮圖知愚有高行丞相求序其語錄知愚以為丞相晚節如病風不許丞相怒而杖之為斯言者真顛倒是非如病風而浮圖之妄亦可知矣 【 又吳丞相水則碑陰】
清容有憾於吳公故其作志盡掩其善政而反有徙堰之說謬矣 【 又湖語自註】
本然先生 【 按謝山族祖】 嘗讀延祐志書而歎曰袁氏號賢者其徇私曲筆一至於此何況其餘 【 又桓溪全氏譜序】
按曰謝山之詆清容可謂力矣雖然謝山嫉惡出於性成幾微之失容有疾之已甚者而後人則當平情以論古不當隨聲而附和也綜其所議其說有五一則袁忠臣之不立傳忠臣不立傳之故吾向已言之雖謝山未易遽解當時或有嫌諱未可以厚非也一則謝趙之立專傳趙孟傳守鄉郡謝昌元為三南儒之一於法皆當有傳正如南宋之傳彌遠嵩之二史之有傳謝山不之訾也一則不載張太傅祠考太傅祠以嘉靖二十四年從訓導曹一和之請始建於巾子山以此議清容轉恐為清容所笑也一則於吳丞相有貶詞案志中貶丞相者凡二徙堰之說吾直以為後人所妄增語詳余札記補遺卷中至知愚病風之謗不過釋子妄自尊大其實於丞相何所增損且清容或修故怨於吳氏今不可知而五百年後之錢詹事於丞相並無嫌怨乃其作鄞縣志釋道攷經謝山指斥之後居然引用清容此傳一字不易論者謂詹事無復是非之心而清容則又可從末減矣一則謂丞相善政略而不及夫丞相善政莫大於水利後志之所宜書亦莫要於水利而延祐志中河渠攷兩卷全謝山何從知其略而不及也然且其軼時見他說開慶(石契)之新刱茅洲閘之重修嘉靖志引此兩條丞相姓名固已赫然登載而嘉靖志又引延祐志曰宋開慶元年判府吳潛興水利遍乎四境 【 並詳前佚文卷】 大書特書所以推崇之者不為不至即使謝山作志其表揚亦不過如是而既忘其所見之本非完豹又不為之旁攷他書遽以盡掩善政誣之毋乃故毀手詔而以莫須有者煆鍊之乎又況謝山盛稱丞相據形法家言開新河以助文運而不知此語實本清容清容作其舅氏史靜清墓志謂嘗與靜清論宦族中文詞顯著者絕少自吳丞相開新河邇後當踵有之靜清因勖清容曰甥當自重云云是則新河文運之應清容已顯然自負此其無憾於丞相也明甚而謝山即清容之語 【 謝山此語別無他見必本清容集者】 以攻清容入室操戈亦大蹙矣且清容與丞相固有瓜葛者也丞相中進士第一是時袁越公陳清敏同在殿廬實為所得士丞相深德二人故清敏之薨為貽書京湖帥賈似道厚賻之事見清容跋丞相帖中夫由丞相報清敏之事觀之則知丞相不負越公而袁吳固無夙怨也由清容紀開河之事觀之則知徙堰忌公卿之說灼然矛盾而清容決不有是言也然則謝山其失言矣乎吾聞清容修此志以喪愛女輟局旋即入朝想其志稿尚未完定當時即以開雕故疏略亦或有之而文筆簡古翦裁有法實出元明諸志之上前人謂凡作一書必有可議要不可吹索之耳
四明延祐志二十卷天一閣寫本右元集賢院學士鄞縣袁桷撰延祐七年四明守馬潤甫延桷纂修分十二攷曰沿革曰土風曰職官曰人物曰山川曰城邑曰河渠曰賦役曰學校曰祠祀曰釋道曰集古原闕城邑河渠第九至第十一 【 按原脫一字】 卷桷自為之序 【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
元延祐四明志仁宗朝侍講學士鄞人袁桷纂 【 董華鈞純德彙編】
袁桷自翰林歸著四明志命王厚孫分撰 【 乾隆象山縣志人物】
鄞進士袁鏞死德祐之難甚烈袁桷修志以私憾軼之 【 同上】
王厚孫字叔載應麟之孫袁桷自翰林歸里撰四明志屬厚孫分撰二考有讒於僉憲苫思丁將毀其板厚孫白郡守王元恭得不毀 【 乾隆鄞縣志人物○蔣學鏞甬上先賢傳列傳同】
袁桷延祐四明志二十卷 【 乾隆鄞縣志藝文】
延祐四明志二十卷元延祐七年集賢直學士郡人袁桷撰其書分類十二曰沿革攷曰土風攷曰職官攷曰人物攷曰山川攷曰城池攷曰河渠攷曰賦役攷曰學校攷曰祠祀攷曰釋道攷曰集古攷 【 又舊志源流】
按伯長元時館閣鉅手其撰志時王厚孫亦在分修之列繁簡有法可謂佳志後人特以不立袁進士傳少之當時去德祐未遠或有所忌諱而不書至如謝趙二人以官高例得立傳且亦未掩其仕二姓之跡揆之史法本無可議必以曲筆詆之亦已甚矣 【 同上】
袁桷字伯長所著延祐四明志二十卷 【 蔣學鏞甬上先賢傳文苑】
德祐以後清容作志不立袁進士傳 【 又忠義傳序】
延祐志不為袁鏞立傳昔人謂其以通譜不遂之怨故沒而不書按清容先世自越公來久已貴盛較城西之袁門第且過之何必以通譜為重其黜鏞也尚可援五代史不立韓通傳之例至趙孟傳謝昌元乃立傳盛稱其美顛倒是非莫此為甚 【 又列傳】
袁洪為清容之父其載之延祐志者實家傳耳然其判建康力禁剽掠與諸將較射折其暴橫及救陳西麓之禍鄭千之滎陽外史集所記較延祐志尤詳似可徵信 【 同上】
延祐志今闕三卷河渠適在所闕之中王元恭稱其於兩湖言之最詳惜無從見之 【 又水利考】
延祐四明志二十卷 文瀾閣傳抄本元袁桷撰闕卷九至十一三卷 【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
袁桷四明志於藝文外另立土風名目亦嫌非古 【 道光象山縣志凡例】
至正四明續志
一十四條
至正二年王元恭復成四明續志十二卷與延祐志並刻以傳 【 嘉靖甯波府志名宦傳】
明守王元恭成續志凡一十二卷事在至正二年壬午 【 楊德周歷代志書辨】
四明續志十二卷王元恭字居敬真定人至正二年為明州總管時修 【 黃氏書】
王元恭字居敬號甯軒後至元六年總管慶元路至正二年纂四明續志十二卷 【 康熙鄞縣志修辭攷】
元總管王元恭至正續四明志 【 雍正甯波府志前朝纂修姓氏】
王元恭字居敬真定人至正二年復成四明續志十二卷與延祐志並傳 【 雍正甯波府志名宦】
王元恭字居敬真定人後至元六年為明州總管復成四明續志十二卷與延祐志並刻以傳 【 浙江通志名宦】
至正四明續志十二卷王總管甯軒所修也總管於吾鄉為循吏其整頓它山隄堰最有功志中所書隄堰補清容之所不備元時牧守如此蓋絕少者 【 全祖望至正四明續志跋】
按曰延祐志隄堰在弟十一卷河渠攷中今佚矣非不備也核之至正嘉靖諸志尚可攷見至正志曰延祐新志特於兩湖水利所載加詳又曰湖堰以類分地理以異志然則清容更加詳耳不可以書缺而以不備誣之
王元恭修至正志其於小江湖上(石契)閘隄壩之屬蓋三致意焉 【 又小江湖強堰記】
袁桷撰四明志僉憲苫思丁將毀其板王厚孫白郡守王元恭得不毀元恭因屬成續志十二卷 【 乾隆鄞縣志人物○蔣學鏞甬上先賢傳同】
朱教授王侯去思碑質實無溢美王侯在慶元多善政其修四明續志亦簡而有法而碑不及之何耶 【 乾隆鄞縣志金石】
至正四明續志十二卷元至正二年慶元路總管王元恭撰其門類悉依袁氏之舊袁氏所未備者依類補之 【 又舊志源流】
案此志刻於宋史未修之前今宋史史彌鞏王文貫趙逢龍鄭覃諸傳實藍本於此蓋史局初開編修官危素嘗來明州采訪因得而錄之 【 同上】
王元恭字居敬號甯軒真定人以至元六年任總管為四明續志十二卷與延祐志並刻以傳 【 阮元兩浙金石志跋王侯去思碑】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一十七條 【 雜錄二卷體例本同序說今凡後人題識元以前則入之本書贍思之序刻寶慶志是也明以後則入之雜錄陳朝輔之序刻備覽是也餘篇仿此】
宋淳祐閒守陳塏咨於鄉人廬陵守魏峴峴作水利備覽 【 嘉靖甯波志河渠書○雍正甯波府志河渠同】
蓋溝洫始於夏禹經界始於商高宗而水利所繇興若周官營溝行水之制止水畜水 【 按原本作蓄水】 之令犁然大備昔之為民興利者時行視郡中水泉開通陂池起水門提閼數十處以廣灌溉此王政必務其大也唐鄮令王公元暐之作堰它山也關吾鄉旱澇豐歉之數綦鉅而潬衍不適於度茨塍不毖於防漏井匽瀦不平其衡水屬梢 【 按原作稍據考工記改】 溝不符於則此不令經界偕溝瀆胥病耶郡乘閒採宋魏峴它山水利備覽之說而全帙漫漶莫稽顛末頃林郡公屬吾年友楊齊莊補此志 【 按此志者謂上郡乘也或改作地志非是】 之缺余過從商榷繙几上得之詢自鍾潭舊家藏此鈔本亦成化閒物也齊莊指示余此即不得為指南車或亦借作驅山鐸 【 按原本誤驛今改正】 而余亦驚喜見所未見因先壽諸鋟以傳夫志牒之尚於過存也即如孫叔敖芍陂一事史僅約略言之使不考唐六典疇知此陂首受灊之淠水 【 按灊原本作(灊去水改山)字書所無考漢書地理志云廬江郡灊縣沘水所出北至壽春入芍陂沘水即淠水也灊本山名漢時以名縣故唐六典云淮南道其行山有灊山徐靈期南嶽記云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然則芍陂所受之水出灊山無疑原本從山誤也今改正】 又疇知濠水流注陂中 【 按唐六典無此語不知所據何本】 不考水經注疇知肥 【 按原作(汀去丁改巴)據水經注改】 水東北經 【 按水經注作逕】 白芍亭下東集為湖 【 按水經注云東北逕白芍亭東積而為湖當以東字為句此添下字以東字屬下句誤】 而芍陂以此得名不考元和志疇知此陂外楚相又作陽泉大業諸陂不讀鴻烈疇知芍陂之即是期思不考三國志及鳳陽郡志疇知尚書郎鄧艾重修於建安閒旁為五十小陂利被沿淮廣陵數十鎮不考隋書疇知趙軌之修開五門 【 按原本誤作六開據隋書循吏傳改正】 為三十六門灌田至五千頃 【 按序論它堰而遠及風馬不及之芍陂覶縷不厭過詳似乎有意炫博然此陂所受者有巫山霍山如谿白沙河期思騶虞石橫石黎漿舊溝諸水其別有香門龍泉及芍陂瀆安豐塘諸名其重修有漢王景魏劉馥晉劉頌宋劉義欣齊垣崇祖諸人悉數未易終物而博考群書僅得淠濠肥三水期思一名鄧趙二人則亦未為能盡臚其事者矣又唐以前書說芍陂事者如漢地理志續漢郡國志崔寔月令皇覽意林通典壽春圖經輿地志之屬皆有證明宋以後書更難枚舉亦非僅此五六書可盡也】 夫以彼章章如是而博雅君子猶有未能盡臚其事者何況僻東南又僅藉寥寥文獻為足徵討論功疏吾黨亦與有其責矣禮有之上有大澤則民 【 按民字原脫】 夫人待於下 【 按下字原脫】 流此即善溝水漱之說也易有之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 【 按原作蓄】 眾此即善防水淫之說也漱則為川為渠淫則為澤為陂必如此而後盡溝瀆之利必如此而後倍經界之穫坎止流行之象不觭為水利設而水利之大通於政矣漱流之說可以旁通者余得唐韋瓘 【 按原作崔巏唐無其人據唐文粹所載乃韋懋宏文也今改正下同又按瓘巏尚以形近致偽而崔韋二字絕不類乃篇中三稱三誤不可解也】 之記大農陂 【 按原作大業陂誤也本目作宣州南陵縣大農陂記】 曰撥 【 按原誤揆】 腐曝淤倍 【 按文本作培然漢書溝洫志云增卑倍薄今仍之】 高徹卑又曰橫殺衝波泄流引洫即是數語足賅 【 按原作(目亥)以意改】 水經又得之穆員之記石斗門 【 按本目作新修漕河石斗門記】 曰善為水者不與之競 【 按穆與直記云善為水者唯其所趣使若自然其要在於不與之競而已】 如斧斯銳以分其衝如月斯仰以折其勢宛然喉深口束 【 按束原作速自宛然以下乃陳太僕自為文而此四字亦本穆記記首云舊制喉不深口不束今據改】 之象猶指諸掌茲以備覽方溝洫志河渠書不足以方韋穆二記有餘矣而又安知韋穆二記是修溝洫河渠者之所必收乎故此等書通都大邑未必得而板扉小築中或得之鍾氏之藏所謂禮失求之野也余以得購訪遺書之法玉軸牙籤未足錄而殘編蠹簡中足錄之齊莊之采所謂謀於野則獲也余以得網羅舊聞之法要以水利經畫自叔敖李冰史起以下漢則有若劉信文翁鄭當時兒寬召信臣王景 【 按原作京據後漢書及水經注改】 諸人唐則有若雲得臣長孫祥李襲譽 【 按原本無譽字唐書地理志及李襲志傳並云襲譽作雷塘不聞唐時治水利者又有李襲也玉海聯語中有李襲引雷陂之語蓋板刻偶脫陳或誤本之耳今補】 黎幹溫造孟簡諸人宋則有若范文正劉彝呂頤浩錢良臣諸人我明則有宋公禮劉公大夏陳公瑄徐公有貞朱公衡潘公季馴諸人 【 按此處忽作點鬼簿掛一漏萬於義何取且即其稱述治水諸人亦多未當蓋隨意牽扯以示博雅明人習氣往往如此又所數漢劉信者不知何人史河渠書漢溝洫志皆無此人姓名又不知其何所據也】 計此一代遠猷百年碩畫暇時並當仝齊莊輯成全部以商治河通漕之略俾王公與前後諸賢並垂又俾此書亦與前後諸賢紀述並傳是豈在宋徐節孝先生治河議之下而不遠出我朝戴村白老人獻策之上哉經濟君子循覽是書廢修墜舉當不僅為此地旱澇豐歉之計大埤贊已也齊莊大小並識今古兼綜新志成行將重於琬炎而借此稿本作津梁是書之傳又無俟余言之畢矣時在皇明崇禎辛巳七月既望前柱下史郡人陳朝輔燮五氏謹序 【 重刻它山水利備覽序】
按曰太僕此序頗非合作已略為是正附注篇中至其篇首謂王公作堰不適於度不毖於防不平其衡不符於則則紕繆之尤者也夫其所謂不適不毖不平不符者謂當日事耶則是顛倒黑白之語不足與詰者矣謂今日事耶則是因漢唐以後河水屢決而妄議神禹者矣反覆推求未得其解乃其下又不申明之但牽附他說炫博矜奇而於王公所以作堰魏吉州所以著書之意絲毫無關痛癢雖不作可也
又按曰太僕引用諸書余皆為之攷證惟鳳陽郡志未之見耳而元和郡縣圖志繙閱一周不見所謂陽泉大業諸陂或余審視不密容有漏遺不敢自諱也抑芍陂在唐隸淮南道而淮南卷原書久亡太僕亦不得見之此二陂者或本楚地而隸他道者耶記之以俟再考
四明山之水注於江與海潮相接鹽不可溉田唐太和閒縣令王元暐疊石為堰於兩山間闊四十二丈級三十有六冶鐵灌之渠與江截為二其詳見諸文而魏峴之論備矣乃鄞萬世之利也 【 高宇泰敬止錄山川攷】
至正續志言自蘭浦堰以下載之魏峴水利備覽今里中所刻峴書未有始知尚未全也 【 同上】
魏峴官廬陵守寓隱鄞之小溪著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 康熙鄞縣志修辭攷】
魏太守寓在小溪之上吉州魏峴嘗知廬陵及為泉使歸閒居於此著它山水利備覽 【 又雜記攷】
按曰峴世居溪上吉州乃其宦地即廬陵也為泉使在守吉之前先輩說峴里居官位無不誤者詳見後作者卷中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上下卷淳祐二年里人魏峴編輯 【 浙江通志兩浙志乘】
它山水利備覽一卷予鈔之故太僕陳朝輔家然非足本也按至正四明續志載它山堰東諸(石契)閘凡三十有三曰攔浦堰曰唐家堰曰黃家堰曰新堰曰擂木堰曰朱家堰曰風伯(石契)曰何家小堰曰沈家堰曰張家小堰曰徐家堰曰樓家堰曰華家堰曰蝦堰曰黃家藕池堰曰屠氏橋閘曰范家閘曰靳家堰曰鄭家堰曰祁胡堰曰李家塔堰曰陳五耆堰曰張家堰曰小馮堰曰罏頭堰曰蔣家堰曰大蘇堰曰段塘堰曰朱瀨堰曰王家堰曰松樹浦曰鄭十八郎堰曰鄭家食利堰王總管曰以上皆載魏氏水利備覽近松樹浦又有強堰皆防蓄水源滲泄去處宜時加修築以備旱澇今是本皆無之是知非完豹也五百年以來水利日荒三十三堰蓋多不可考者矣書為泉使魏峴所作吾鄉魏氏大都出丞相文節公之後其見於志者有豹文有峻而泉使以水利之書傳有功梓里不媿溪上之彥哉泉使諸子曰(汀去丁改雩)曰洽皆以詩稱亦見是書中 【 全祖望它山水利備覽跋】
魏吉州名峴由廬陵來僑居著它山水利備覽最為詳善 【 又重浚古小溪港議自註】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寫本右宋鄞縣魏峴撰自序謂鄞之水利皆仰於它山峴為里人故攷其顛末為此俾後來講明水利者觀之易為力云 【 浙江采集遺書總錄】
宋魏公峴佐大參余公天錫提督四明它山水政纘王侯舊績著有它山水利備覽其講明源委指陳利害嗚呼懋哉功媲王侯 【 鍾嘉秀魏泉使傳說】
公淳祐閒朝奉郎提舉福建路巿舶耆老相傳瀾浦魏家府基為公第觀水利備覽序公自稱里人林元晉迴沙閘記云魏侯家溪上公又自云峴家距堰不數里據此則公第在瀾浦誠若可信及考郡志宋時光溪濱有魏學士山房而學士名杞非名峴豈學士卜宅於茲而公乃其後與抑山房非公宅與是皆未可知也 【 同上】
按曰嘉秀所為傳說卑弱蕪穢本不足錄轉念吉州此書雖見采於至正嘉靖二志而專本不易覯賴成化閒鍾潭人繕抄一帙先輩據以付雕傳入 聖代用以備 天祿石渠之儲藏而嘉秀復手錄此本於乾隆辛未輾轉歸余得以附刻六志之後則嘉秀之功不可沒也故為節其稍可觀覽者以存其人嘉秀字蘊芳亦鍾潭人
魏峴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二卷 【 乾隆鄞縣志藝文】
楊德周字南仲最精考据宋人魏峴著它山水利備覽為之注且板行焉 【 蔣學鏞甬上先賢傳文苑】
按曰余家所蓄本即從楊本錄出者卷首但題楊德周齊莊訂正而已又同時陳太僕作序亦但云齊莊得此於鍾潭舊家見所未見先壽諸鋟然則固未嘗為之作注也樗庵此傳自注本續耆舊集今集中亦無此語且耆舊集作於謝山而謝山跋此書亦不云齊莊曾有注本當是樗庵誤記耳
吾鄉水利日已廢塞幸里中先正之書猶有存者如魏提舉峴之它山水利備覽 【 又水利考序】
至正志水利凡舊乘所已具者皆略不書而增補亦甚周悉多與魏峴書相表裏成化嘉靖二志絕無足觀似於水利備覽亦未及一閱者 【 又水利考】
魏峴吉州人以廬陵守致仕寓家光溪時它山堰壞沙淤溪港郡守陳塏委之修築淘浚著其利病於書曰它山水利便覽家居十餘年卒 【 姚燮四明它山圖經】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七
鄞徐時棟
作者上 【 陳子相謂凡作四明志者皆有功吾鄉勸余並錄史傳今按六志中主修以至編次不下三十人而宋史有傳者惟附刻寶慶志之陳塏劉黻主修開慶志之吳潛元史有傳者惟纂輯延祐志之袁桷而已餘或附見一二或并無姓名余復旁稽群籍搜括舊聞以所聞見編葺成卷不能詳者略之他書誤者正之其人或貽譏於當時亦難掩覆於今日據事直書不敢以曾官茲土生長是邦而遽為之泯其跡也至正史有傳諸公既錄歷官始末復采他書補其漏遺而傳中所載奏疏長篇累牘則但為摘舉大凡深媿弇陋無當於論世知人之學惟博雅君子有以裨我云】
乾道四明圖經
作者一人 【 按黃鼎序云分委僚屬羅濬寶慶志序云僚屬參稽是圖經實張公主修而非其所作也書中當任事蹟並曰張公又明係幕僚稱謂今以是時作者無可考故仍宋史之舊題張津撰而以作者歸之○又按羅序云三山黃君鼎得所藏大觀圖經以獻張公夫鼎既能購求遺書書成又為作序似鼎實始終其事者然鼎自序云公乃分委僚屬因得舊錄更加採摭詳其文義舊圖經乃張公自得之非鼎所得鼎不過作序耳羅說誤】
張津字子問 【 見周必大二老堂詩話】 初以右朝散郎通判台州 【 隆興元年見台州府志】 孝宗乾道三年五月以右朝散大夫直祕閣知明州兼管沿海制置司公事 【 本志十二】 到官即修治州學 【 寶慶志二】 時鄉飲酒禮久廢津率僚佐鄉三老及寄公以正月二日釋菜庠序序齒會拜三爵而退 【 本志一】 乃以鄞及昌國兩縣沒官田二百六十畝山地二百五十畝歸之學以為經費 【 見王伯庠序拜田記】 州故無貢院士寓試行衙僧寮中甚或駢聚於譙樓之上津始即妙音院廢址為重廊百四十楹凡聽事及考官執事之舍悉備 【 寶慶志二】 東錢湖久不治請於朝淘浚之以其土修築埂岸 【 見宋史河渠志】 重修東津浮橋 【 本志二】 城內外橋梁如清瀾憧憧虹橋永濟渡母 【 寶慶志四】 慶豐 【 寶慶志十二】 皆重修之或建亭其上唐鄮令王侯作它山堰有功於民請諸朝賜廟額曰遺德賀祕監祀州城月湖修其祠 【 本志二】 又重建五龍堂 【 寶慶志十一】 賀祠之前有堂曰眾樂嘉祐守錢公輔之所建也亦重葺之 【 寶慶志三】 禁軍五指揮營壞修之增屋四百楹 【 寶慶志七】 改舊簽判廳敞公使庫而以故戎司為判官聽事 【 寶慶志三】 又於城外創置香泉庫便細民酤飲 【 寶慶志五】 邦人士德其政祠之學宮 【 本志一】 始惠光院有妖僧納老烏土偶腹中而咒之以禍福驚動愚民民或有患苦不禱其神則不安津窮治得狀剖腹沈木偶杖其僧而逐之民以安息 【 寶慶志十三】 五年五月被命再任旋以是年去官 【 本志十二】 入朝為吏部侍郎 【 乾道七年見二老堂詩話】 復出知紹興府知婺州軍提點兩浙刑獄 【 並孝宗時見浙江通志】 其知紹興也嘗進羨餘四十萬緡有詔代民輸和買身丁之半 【 淳熙五年四月見宋史孝宗紀】 蓋廉而勤民所至有惠政云
按曰張公里貫未詳浙江通志職官門兩云字子問龍泉人考括蒼彙紀張津字子問龍泉人乾道特奏名第四廷對擢首授太甯簿居官不阿歸日延邑老成講學云云是龍泉之張子問在乾道閒方特奏進士僅官一簿而知明州之張子問已出守大郡入侍禁庭焉得併為一人耶其謬顯然或疑同時同姓名而復同字或未必二人按陳振孫云本朝有兩張先皆字子野其一博州人天聖三年進士其一湖州人天聖八年進士先之與野本諸論語可以雷同則津之字問亦本論語又何疑也
寶慶四明志
主修一人
胡矩字仲方廬陵人 【 見鳳皇山摩崖題名】 忠簡銓之孫也 【 見宋史胡銓傳】 孝宗淳熙閒監慶元府比較務嘗攝象山縣 【 十四年見本志二十一】 入朝為樞密司編修官已而兼檢詳諸房文字甯宗嘉定六年官將作監兼樞密司副都承旨 【 並見矩所作樞密司承旨檢詳編修題名記】 八年遷□府卿 【 見龍華寺題名石刻漫漶所脫當是太字】 歷侍郎擢工部尚書是時金人攻江淮諸州郡甚急群臣以和戰守三策議於朝矩附丞相史彌遠力主和議侍郎袁燮與廷爭以笏擊其額燮由是辭歸 【 見張仲文白獺髓】 而太學生何處恬等伏闕上書請斬矩以謝天下 【 十二年五月見宋史甯宗紀】 不報尋出知福州 【 見厲鶚宋詩紀事按矩以工尚知福州其知慶元已改兵尚是知福州在前也故紀事云嘉定中】 理宗寶慶初改兵部尚書二年二月除煥章閣學士通議大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紹定元年十二月轉通奉大夫二年正月除顯謨閣學士充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 【 按宋時知慶元府者兼沿海制置而視其品秩高下而區別之官高者曰制置使尤高者曰制置大使秩卑則曰制置副使尤卑者曰主管制置司公事矩以尚書知郡稱制置使然署銜則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以兼官高於知府尚不得直稱制置也至被命專任始得稱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故此條書法互異恐讀者疑其重複為縷晰之】 七月除龍圖閣學士正奉大夫致仕 【 以上並見本志一】 後復召為尚書 【 按志稱二年致仕宏閒錄云六年罷則是復起復矣宋史胡銓傳云矩官至尚書而其部未詳】 六年十月彌遠卒十二月矩與薛極聶子述趙汝述皆罷 【 見邵經邦宏簡錄】 四人者諂附彌遠最親信用事時人謂之四木 【 見王宗沐續資治通鑑】 而薛極胡矩尤害民當時謠云草頭古天下苦 【 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及王應麟困學紀聞】 然矩在慶元多惠政重修學宮祠先進名宦及校官之有功黌序者歲以人日行鄉飲禮升歌鹿鳴會者千五百人 【 本志二】 時鄞學新創規模粗具士率喜充郡弟子員矩乃以縣庠為小學未成童而父兄貧不能教者召之來使郡學職以所業課之扁其堂曰養正撥田以益其租 【 本志十二】 修葺貢院謄錄屋壞重建之 【 本志二】 重修郡城埤薄為厚增卑為高新望京靈橋東渡三門而立明山鄞江二樓其上 【 本志三】 其他捄度修建者甚眾 【 常平倉糯米倉甲仗庫軍資庫公使庫市舶務都酒務和劑藥局養濟院教場子城門鎮海樓郡署郡圃涵虛館錄事司理諸聽事禁軍廂軍諸營並見本志弟三卷及弟七卷】 紹定元年正月東北廂大火乃經畫溝渠禁民架屋 【 本志三】 興建公宇坊梁祠觀之燬燼者 【 重建諸坊及都稅務苗米倉司戶司法兩參軍聽事見本志三重建董孝橋亭及東北廂諸橋見本志四重建剩員指揮營見本志七重建天慶觀見本志十一】 郡城有食喉氣喉二(石契)洩日月湖淫潦於江歲久侵塞既被火乃聞於省下令禁止 【 本志三又四】 東錢湖周廣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水以溉民田茭葑滋生瀦蓄浸少傍湖民又種荷芡甚或占以為田矩請於朝得度牒百道米萬五千石命水軍番上迭休大浚治之又以贏錢增置田畝收所入為經費立煙波館天鏡亭於陶公山郡人史學士彌堅記之修東津浮橋及新石橋 【 並見本志十二】 造昌國渡船條其規 【 本志四又二十】 禁北渡買撲 【 本志十四】 增西渡夫役及曳舟之牛 【 本志四】 以便行旅又嘗修社稷壇壝齋宮 【 本志二】 及隱德堂 【 本志三】 初朝廷歲輸幣金國以州郡夏稅絹充之既罷輸有詔令下等戶以應納絹折納錢四貫大家遽應詔折納而下戶納絹如故矩始清釐之從指揮施行 【 本志六】香泉庫有人戶抱認息錢寬減其數 【 本志五】 府歲解經總制錢五萬緡請減之以寬州郡鹽場官常以廒餘飽囊橐請依趙忠定福建例支官吏俸給 【 本志六】 慈溪故大縣有令而無丞請裁贍軍務一員置 【 本志十六】 又請改岱山管界軍制 【 本志七】 朝省或不盡聽從而矩所言頗有關於國本郡計與民生利害云始矩攝令象山賦紅木犀花詩越忠定王史浩再次韻和其篇 【 本志二十一】 既而與浩子彌遠同立朝後復守其鄉以是益親昵矩有兄槻亦附彌遠官至尚書 【 見宋史胡銓傳】 槻作普甯志三卷 【 見宋史藝文志】 矩成四明志二十一卷矩之為志也作浩傳幾六千言雖不免黨人之私然浩忠悃久抑於張浚亦賴是得表襮焉子爟(火□)燿煃煌 【 見橐馳峰題名】
按曰仲方以忠簡之孫而附權姦誠為墜其家風然在吾鄉惠政不可誣也謝山以草頭古之謠疾之已甚并惡其書殊非平情之論又謝山以仲方為澹庵從孫亦誤仲方作樞密題名記自稱為編修紹大父忠簡公之遺躅則左證固不獨正史已也
作者二人 【 按今書雖成於羅錄參之手而方校官經始之功不容沒也故並著之】
方萬里以從政郎充慶元府學教授 【 見萬里請禁採鐵劄子】 學新修於甯宗嘉定閒而泮橋廚湢未備理宗寶慶元年萬里謁守倅新之 【 本志二】 魏王愷之判明州也築射圃於學宮之前以餘地建屋收僦居之租萬里謂歲久失疆界則侵佔浸起乃埋石識其丈尺 【 二年見本志二】 四明山故隸學養士豪民以鐵礦發見徑陳坑冶司掘鑿鼓鑄萬里執不可稱四明為郡望山且去行都近去會稽陵寢尤近而郡中名公鉅卿大儒碩望方布滿中外泉司豈宜規此小利以驚動地脈因援胡文恭禁取金登萊故事備聞諸朝事得已 【 本志十二】 陳說利害累數百言讀之錚錚然想見其為人三年罷任去 【 本志序】
羅濬廬陵人以從政郎官贛州錄事參軍 【 本志序】
編類文字十一人 【 羅序云方君取舊圖經與在泮之士重訂之又云尚書俾濬專任斯責因得與士友胥講論胥校讎皆指編類者也惟各本僅列七人杭大宗所見宋本亦祗七人而敬止錄引獨多樓槃以下四人疑謝山所藏宋本闕葉諸本並由此傳抄故脫略並同耳若高隱學所見者則元時重刻本也重刻序亦謝山所未見】
袁藻鄞縣人贈朝奉郎坰之孫 【 見袁燮先祖墓表】 贈通議大夫文之弟三子 【 又先公墓表及太夫人戴氏壙誌】 理宗紹定初為慶元府學學正 【 本志首】
劉叔溫慈溪人自號慈川逸民 【 本志十六】 紹定初為慶元府學學錄 【 本志首】 嘉定閒天台劉炔主慈溪簿偕其兄倓同來作聽雨亭叔溫記之 【 本志十六】 僧元實重建資國廣福院亦叔溫記之 【 本志十七至正志十】 又嘗賦丈亭館詞 【 本志十六】
汪煇鄞縣人廷衡曾孫 【 本志十】 紹定初為慶元府學直學 【 本志首】 後中二年進士 【 本志十】 廷衡徽宗宣和六年進士廷衡父鎮崇甯五年進士 【 並見乾道志十二】 並特奏名 【 按寶慶志不載特奏故無二人名又按宋志科目不注縣名今稱鄞人者據嘉靖甯波府志進士表也後仿此】
王坰 【 按杭世駿道古堂集作汪坰】
繆暹
蔣淵明三人並以紹定初為慶元府學學諭 【 本志首】 並不詳其里貫 【 按羅云在泮之士則皆四明人無疑特不詳其何縣耳】
伍子獻亦不詳紹定初為慶元府學教諭 【 本志首】
樓槃鄞縣人進士婿於袁氏 【 見絜齋集】 紹定初為慶元府學教諭 【 本志首】
按曰槃名從木蓋宣獻孫行而攻媿集中無其名袁正獻先公通議墓表云孫女適進士樓槃通議四子覺燮藻槱正獻作其夫人邊氏壙志及亡弟槱墓志皆不及槃則非絜齋與木叔婿也其婦翁或覺或藻不可知矣又墓表稱進士而此志題名無之或特奏名耶
余柟鄞縣人紹定初為慶元府學齋長 【 本志首】 後中端平二年進士 【 本志十】
夏(上一吉下二吉)鄞縣人紹定初為慶元府學齋諭 【 本志首】 後中端平二年進士 【 本志十】 淳祐七年任仙居令始端平閒有章敏子者令仙居作興學校湔剔夙獘吏不敢欺(上一吉下二吉)到官一遵成法並著賢稱時號章夏 【 見台州府志】 子已震寶祐四年進士 【 本志十】
李采紹定初為慶元府學齋諭 【 本志首】 里貫未詳
刊附四人 【 按隱學疑寶慶志中閒多載淳祐守陳塏事又疑進士科目終於開慶而不得其說至謝山則據志中劉制帥黻置四明續志四十五板之文謂劉制使曾有增加而不知後守之刊附者不獨劉也以余攷之得四人焉初增刻於淳祐初之陳塏陳公經制水利詳悉備載當時以所記示鄭安晚安晚答書云事實係之郡譜使來者有攷應參政亦云以其式登郡乘使來者有所稽是也再增刻於淳祐中之顏頤仲凡修舉事蹟亦備卷中而其文必稱顏公蓋出當時幕僚之手決非後人為之紀述者也三增刻於開慶初之吳潛丞相戊午歲鄉舉勸駕詩云來歲圖經用再開而此志進士題名終於開慶己未此非丞相增刻而何且志首有郡圃圖位置方向悉與開慶志合而轉與寶慶志不符蓋丞相重作桃源洞乃刻圖附之舊志尤丞相嘗增刻之明証也四增刻於咸淳閒之劉黻即本志學校中所謂四十五板制帥集撰劉公黻置者是也故郡守題名終於劉公今並攷其事跡附諸原書作者之後】
陳塏字子爽自號可齋 【 見應(彳繇)保豐(石契)記】 長樂人 【 見林元晉迴沙閘記福建志云侯官人】 贈給事中襄之曾孫 【 見福建通志】 歷京湖制機知德安直寶謨閣提點江西刑獄改直敷文閣提舉千秋鴻禧觀轉司農丞主管崇道觀知安慶召赴闕直顯謨閣提點湖南刑獄再召為右司郎官加直寶文閣知隆興兼江西安撫使改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事復召為右司郎官進直龍圖閣浙西提點刑獄遷司農少卿 【 並宋史本傳】 理宗淳祐元年十二月以中大夫祕閣修撰知慶元兼沿海制置副使 【 本志一及宋史本傳】 慶元亙大江其民田資灌溉者東有東錢湖西有小江湖東錢茭葑為害塏令民閒採以鬻諸官官量舟之大小資給之至者日千餘 【 本志十二】 小江湖苦沙梗溪流失道奔注於江塏先使人浚淘然急雨暴漲沙復隨而下歲或至三四浚每浚役工常數萬塏親往相視謂既積而浚之不若未至而遏之乃刱迴沙閘於上流水通行如常沙遇閘則止去之甚便 【 見迴沙閘記及本志十二備覽上】 城中三喉久堙修治之 【 見迴沙閘記】 重修子城除民居之跨濠塞水道者 【 本志三】 於北城外刱保豐(石契)東城外重修浦口疏水二閘改造浦東澄波二橋又修大石橋(石契) 【 並本志十二按林記云復堨二曰斗門曰大河橋大河橋堨蓋即大石橋(石契)】 每暑雨連日夜水溢出山谷塏單騎察水道親督疏治念不可遍歷於是刱平水尺斟酌分寸以為諸(石契)閘啟閉之準 【 見保豐(石契)記及本志十二】 塏為慶元纔年餘而躬出入阡陌問民疾苦 【 見保豐(石契)記】 蒐討河渠計慮久長 【 見鄭清之贈詩】 開利於先疏患於後皇皇汲汲如救頭然 【 見鄭清之答書】 故其言曰旱澇豐歉在天者固不可必若人事所當修豈容不盡其力 【 本志十二】 其詩曰百豐未為多一歉誠所怕豪髮可及民豈不念夙夜 【 備覽下】 是時浙東西俱歉於澇塏所治獨有秋 【 見迴沙閘記】 而定海縣以瑞粟獻一莖雙穗有三四穗者 【 本志十九】 又嘗新東津浮橋 【 本志十二】 重修鄮山堂建亭月湖曰十洲之一公暇則與客泛舟登其上賦詩啜茗以為歡樂 【 並本志三】 又出錢六十萬米二十斛命慈溪令曹邰建祠於學祀楊文元公而使為慈湖之學者肄業其中 【 本志九又十六】 三年正月以大理卿召旋進右文殿修撰知平江兼淮浙發運使節制許浦水軍 【 本志一及宋史本傳】 先是塏嘗蠲近租六十萬 【 見迴沙閘記】 又積錢百萬創平糴倉 【 本志三又六】 及將行念糴價雖平而以其穀米濟貧民則必虧糴本復捐錢三十萬助振貣焉 【 本志六】 既鎮吳門戶部侍郎趙必愿舉塏最詔特轉一官遷太府卿司農卿權工部侍郎兼同詳定敕令官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以言罷未幾進集英殿修撰知婺州改知太5郎{兼江東轉運副使加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尋提領江淮茶鹽兼知太平州進顯謨閣待制知廣州權兵部尚書進寶章閣直學士知婺州遷權戶部尚書尋為真兼攝吏部尚書以寶文閣學士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召赴闕以舊職提舉太平興國宮加龍圖閣學士 【 宋史本傳】 景定三年正月詔曰陳塏等耆年奉祠宜示崇獎塏端明殿學士仍予祠祿 【 見宋史理宗紀】 度宗咸淳四年卒諡清毅塏屢歷麾節軍民愛戴幕客盛多而樂於薦士所著有可齋瓿稿二十卷 【 宋史本傳】 及讀通鑑隨筆始塏奉祠寓居嘉興之崇德縣元至元閒表其里曰清節 【 見至元嘉禾志○按嘉禾志稱塏官至資政殿大學士與史不合刪之】
按曰清毅貫長樂本之同時人記述無可疑者宋史云嘉興人蓋史修於至正方當至元旌表寓閭之後記近忽遠故遂誤其里居而其為襄之曾孫則僅見福建志中宋史及宋史新編宏簡錄等書襄塏並有專傳並不言有瓜葛而林制幕記云公家古靈先生受業胡安定之門體用之學公得其傳是則閩志固可信也又史稱古靈侯官人按清毅貫長樂長樂侯官同隸福州或後世遷居旁縣然福州本大都督府長樂郡疑清毅世居侯官之古靈村林記云長樂者題郡名耳故福建志云侯官人史既失其世系又不著其本籍使祖孫為秦越亦太疏矣明嘉靖閒柯奇純以莆田人改修宋史而鄉邦先賢亦復仍謬襲舛余特為攷正之
又按曰浙江通志職官門於發運使及提點刑獄及知婺州軍並據宋史書陳塏字子爽嘉興人而於沿海制置及知慶元府則本嘉靖甯波志作陳愷長樂人按所列五官並在本傳作浙志者攤書據文但錄其三而不見其二已可駴怪乃既於甯波名宦采嘉靖誤志立長樂陳愷傳復於嘉興寓賢采福建志別出陳塏傳云字子奭侯官人諡清毅而不知福建志中之侯官陳塏即宋史中之嘉興陳塏又即甯波志中之長樂陳愷也名同諡同爽奭形近致偽無疑而忽名塏忽名愷忽字子爽忽字子奭忽無字忽嘉興人忽長樂人忽侯官人歧而為兩分而為三地志之妄又如此
顏頤仲字景正 【 見宋詩紀事】 漳州龍溪人 【 見宋史顏師魯傳】 龍圖閣直學士諡定肅師魯之孫也以祖廕補官 【 見宋詩紀事】 嘗倅臨安北廳理宗端平二年五月以直祕閣兩浙路轉運判官兼知臨安六月除左曹郎中十二月除將作監並兼知如故三年六月三殿成轉朝請郎八月除太府少卿仍兼知臨安磨勘轉朝奉大夫九月免兼 【 並見咸淳臨安志】 淳祐五年六月以朝請大夫右文殿修撰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八月磨勘轉朝議大夫十二月加食邑三百戶 【 按舊時食封未詳】 六年四月以職事修舉除集英殿修撰七年四月復以職事修舉除寶章閣待制並因任旋陞制置使是年八月許繫金帶八年五月版曹比較增羨轉中奉大夫十月除兵部侍郎 【 本志一】 寶祐元年九月以太中大夫守尚書刑部侍郎權兵部刑部尚書兼知臨安二年四月除戶部尚書仍兼知十一月擢吏部尚書 【 見咸淳臨安志及宋詩紀事】 寶章閣學士提舉玉隆宮卒 【 見宋詩紀事】 慶元濱海勢家私海濱砂岸投稅於官而收納亡命為牙爪果窳薪炭醫卜工匠並征之所為不法人莫敢誰何 【 本志二】 府城外桃花渡定海縣江南渡皆民旅要津勢家又買撲之納稅解常平司置場設肆薄人於險征取百出 【 本志六】 頤仲到官首聞其害曰此乃(口舀)有司以微利而魚肉吾民者也急申朝省請禁止凡稅入之充府學養士昌國官俸與解常平者截撥府庫版帳錢代輸其入本府與制置司則盡蠲除之 【 本志二又六】 由桃花渡而東至定海西巿舊有河六十里久湮塞無以溉田疇頤仲出錢五十餘萬浚之置(石契)三橋六三十日而成又出錢二萬貫設官刱修河局為歲浚計民頌其德刻石曰顏公渠 【 本志四】 嘗修社稷壇與齋宮 【 本志二】 即壇旁建橋 【 本志四】 又嘗建張帝廟 【 本志十一】 修江東塘路 【 本志四】 府中聽事堂序皆修建一新 【 府儀門治事廳橫舟進思堂平易堂九經堂梅莊占春亭】 理宗為書進思堂扁賜之 【 並本志三】 始前守趙綸以官地易延慶寺菜園建制置平糴南倉用備荒歉綸去緇徒謀規復控諸外臺外臺下其事於郡頤仲力主成議得不廢綸又刱樁積倉糴米二萬石頤仲亦儲米萬有奇為新樁積倉 【 並本志六】 又增益激賞庫本錢 【 本志三】 刊定醅酒庫規式 【 本志三又五】 是時吏俸兵賦以舊會子折價支給數不登頤仲謂制祿任官祿優而後可責其守節制賦養兵賦足而後可勉其急功因並以新會支之 【 本志六】 又建言沿海列寨當犄角勦寇修其戰艦與其寨屋而禁兵船之虛批巡歷者朝省從之 【 本志七】 尤留意學校嘉熙閒有詔升周張程朱從祀先聖淳祐五年頤仲乃並祠張宣公呂成公陸文安公於明倫堂之左而以郡人有得三先生之傳者曰廣平舒公沈端憲公楊文元公袁正獻公列祀堂右是為四先5肵?【 本志二又九】 其明年正月行鄉飲酒禮於庠蒐舉舊典增造禮器會者三千餘人頤仲首賦詩記其事士大夫和之又刊布書籍以惠學者凡文公小學陳忠肅公言行錄北溪先生字義 【 按字義二卷宋陳淳安卿撰其人為顏公鄉人】 禮詩 【 按志稱鄉飲禮成制帥賦詩士大夫賡和成帙疑禮詩即其書也】 諭俗編 【 按未詳疑當時顏公條教】 各若干卷 【 並本志二】 頤仲勤恤民隱除害興利甫抵任即蠲逋賦四十九萬酒額過高夏秋稅折納太重並為裁減自言苟可利民未嘗靳吝 【 本志二又六】 在任四年以優擢去郡民悲泣如失父母焉 【 見雍正甯波府志○按嘉靖志無顏公傳此蓋本之成化志者】
按曰宋史無顏公傳此據寶慶志中附刻者牽連書之然公以淳祐五年六月之任八年十月始去而志中但列六年以前事蹟蓋二年之中政績既多其幕僚先為記述附刻之耳竊意後此兩年必更有善政足載文獻無徵不能縷詳亦傳循吏者之憾事也
吳潛見後
劉黻字聲伯 【 宋史本傳】 自號質翁 【 見蒙川遺稿】 樂清人 【 宋史本傳○按文及翁黃翔龍諸記及袁桷師友淵源錄並稱永嘉人題其舊郡名耳】 早有令聞讀書雁蕩山之朝陽閣 【 宋史本傳及鄭滁孫朝陽閣記】 理宗淳祐十年年三十四試入太學伏闕上書攻丁大全送南安軍安置既至取濂洛諸書摘其精要成濂洛論語十卷 【 宋史本傳】 黻之攻大全也與陳宜中黃鏞林測祖陳宗曾唯同上書時號六君子大全敗丞相吳潛奏還之賈似道入相復為之請有詔六人皆免省試赴景定三年廷試宜中中第一人而黻又以對策忤似道 【 見宋史陳宜中傳及蒙川遺稿○師友淵源錄云左史出治慶元於時奉祠山中以居鄉清修薦世號六士按世號六士蓋即指六君子事而奉祠二語未得其解清容此錄為其先公墓表碑陰或其父家居時忠肅曾薦之故云云耶未敢臆斷附記於此】 既而侍御史陳垓劾程公許右正言蔡榮劾黃之純黻又率同舍生累疏極諫旋以材署昭慶軍節度掌書記由學官試館職度宗咸淳三年擢監察御史四年改祕書正字論正學疏上踰日未報即求引退會丁父憂解職去 【 並宋史本傳】 六年冬服除即家授集英殿修撰 【 本志一及宋史本傳】 以奉議郎 【 延祐志二】 知慶元府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七年磨勘轉承議郎 【 本志一】 在官建濟民莊凡貢士計偕之資耆老緩急之需於是焉取之 【 宋史本傳】 修府學宮復明德齋為養正齋 【 延祐志十三】 而刻其所著濂洛論語問梅小稿及濟民莊始末於庠 【 本志二○按志中濂洛論語之前有讀書法性理字訓二書不著刊刻之人或疑亦忠肅所刻考朱子讀書法為張洪伯大與齊充甫同編者據伯大自序此書乃其分教四明時編成以刻諸泮宮而性理字訓乃程正思所作皆於忠肅無與忠肅所刊皆手自撰集者】 始黻為太學循理齋長習聞慈溪楊文元公言行及試館職為之作傳至是請於朝乞錄其後並請建慈湖書院 【 見文及翁慈湖書院記及宋史本傳】 乃捐郡帑得地於普濟寺東肖像祠之撥濟民莊米為釋奠養士之費 【 見黃翔龍慈湖書院本末記及延祐志十四】 是時昌國魏方真以建書院請黻以舊酒坊基予之復助以緡錢為岱山書院 【 見趙與(汀去丁改禾)黃震岱山書院記】 其年十一月超權刑部侍郎未行八年正月除侍講兼修玉牒官 【 本志一】 旋拜刑部侍郎九年改朝奉郎試吏部尚書兼工部尚書中書舍人同修玉牒兼侍讀疏請給王十朋祠堂田十年遭母喪去明年江上師潰時宜中為相起黻端明殿學士不赴及賈似道韓震死宜中謀擁二王入海以兵迎黻乃託宗祀於母弟成伯揮涕就道至羅浮而卒諡忠肅 【 宋史本傳蒙川遺稿及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按本傳又載宜中令忠肅服大黃而病不治語甚詳然頗無謂】 黻所著有諫坡奏牘薇垣制稿經帷獻納諸書航海時挾以自隨遂散落不存元大德中其弟應奎乃裒集其詩文為蒙川遺稿四卷 【 見劉應奎蒙川遺稿序】 初黻將至南安軍歸別母解氏母勉之曰行乎臣死忠今以直貶分也及黻以憂憤卒其妻林氏舉家蹈海死云 【 宋史本傳】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八
鄞徐時棟
作者下
開慶四明續志
主修一人
吳潛字毅夫 【 見吟稿】 自號履齋 【 見胡用存講義跋】 宣州甯國人祕閣修撰諡正肅柔勝之季子也甯宗嘉定十年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鎮東軍節度判官改廣德軍父憂服除授祕書正字遷校書郎通判嘉興權發遣府事轉朝散郎尚書金部員外郎理宗紹定四年遷尚右郎官都城大火上疏論致災之由又貽書丞相史彌遠論六事授直寶章閣浙東提舉常平不赴五年 【 二字本宏簡錄本傳】 改吏部員外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 宋史本傳】 其年七月遷太府少卿總領淮西財賦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是時金人新滅與元為鄰 【 宏簡錄本傳】 朝臣銳意復河南潛告執政勿輕用兵洎入洛師潰亡失不貲皆如潛所料 【 宋史本傳】 六年十二月進太府卿仍總領淮西財賦 【 宋史理宗紀】 權沿江制置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兼行宮(上□下田)守 【 宋史及宏簡錄本傳】 疏陳保蜀護襄防江備海諸事宜端平元年應詔陳九事忤時相 【 宋史本傳】 臣僚遂劾其兄淵貪虐並劾潛違道干譽任用非類詔落祕閣修撰 【 宋史理宗紀○按吳公進祕閣修撰史無明文】 奉千秋鴻禧祠復起祕閣修撰權江西運副兼知隆興主管江西安撫司擢太常少卿奏寬恤人戶十五事 【 宋史本傳】 二年十二月進集英殿修撰樞密都承旨督府參謀官兼知太平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三年三月赴闕 【 宋史理宗紀】 權工部侍郎知江州辭不赴改權兵部侍郎兼檢正言大業將傾士習已壞宜靜專剛明以察群情而消眾慝又請分路取士收淮襄人物 【 宋史本傳】 嘉熙元年六月試工部侍郎知慶元兼沿海制置使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改知平江條具財計凋敝本末以寬郡民與轉運使王埜爭論利害 【 宋史本傳】 二年正月埜察訪江南還劾潛知平江厲民不法 【 宋史理宗紀】 詔授潛寶謨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改玉隆萬壽宮 【 宋史本傳○按理宗惑於王埜之讒故有是命本傳不言劾奏宏簡錄并不言宮觀皆非也】 六月授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知鎮江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言邊儲防禦十五事 【 宋史本傳】 十月又言趙時(日更)團結流民十餘萬其二萬可籍為兵沙上蘆場可得田二十餘萬以贍流民從之三年三月改敷文閣直學士沿海制置使知慶元 【 並宋史理宗紀○按此但見本紀中本傳及新編宏簡錄等書皆無之然至是已兩命知慶元而皆未行嘉靖志名宦傳云初以試工部侍郎知慶元後復以觀文殿大學士判慶元府似吳公曾經兩任者誤矣又嘉靖志亦但知元年六月之命而不知尚有三年三月之命也】 旋改寶謨閣直學士兼浙西都大提點坑冶 【 宋史本傳】 五月權兵部尚書浙西制置使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仍知鎮江 【 宋史理宗紀及宏簡錄本傳】 申論防拓江海團結措置等事 【 宋史本傳】 四年五月擢工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知臨安 【 咸淳臨安志及宋史本傳○按史傳云擢工部改吏部今依咸淳志又宏簡錄云歷戶工吏三部尚書兼知臨安史及志並不言戶部未知何據】 是月兼侍讀 【 咸淳臨安志及宋史理宗紀】 論艱屯蹇困之時當反身修德又乞遴選近族以係人心而俟太子之生帝嘉納兼侍讀經筵 【 宋史本傳及宋史新編本傳】 八月免知臨安餘依舊 【 見咸淳臨安志】 十二月命為福建安撫使 【 宋史理宗紀○按蓋命而未行故本傳無文】 淳祐二年 【 四字見宏簡錄本傳】 以臺臣徐榮叟論列授寶謨閣學士浙東安撫使知紹興辭提舉南京鴻慶宮遂請致仕改華文閣學士知建甯 【 宋史本傳】 四年六月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任便居住 【 宋史理宗紀】 母憂服除轉中大夫試戶部尚書兼侍讀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 【 宋史本傳】 七年四月改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金陵郡侯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及本傳○按本傳多不書年月今據本紀補之然傳詳紀略紀所未書者如知建甯未必不與提舉玉隆同在四年知制誥未必不與簽書樞密同在七年聞見不多未能詳覈姑摭所見書之○又按本紀書七年四月丁亥吳潛同簽書樞密院事本傳稱改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進封金陵郡侯同一事也而宏閒錄云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封金陵郡侯七年同知樞密院是參合紀傳而誤分為兩事矣】 五月兼權參知政事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 七月以亢旱乞罷改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旋依舊端明殿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 按宏簡錄此下有召奉內祠四字據本傳提舉洞霄明在乞罷之後知福州之前錄誤也】 九年八月以資政殿學士徙知紹興兼浙東安撫使十二月召同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授太中大夫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 入對言今日之病豈惟倉扁雖庸醫亦望而驚矣願任元老為醫師采眾益為醫工使臣輩得效牛溲馬勃之助 【 宋史本傳】 十年五月除資政殿學士帥沿江 【 宋史宰輔表】 十一月乞解機政不允 【 宋史理宗紀】 十一年三月入為參知政事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 閏十月五疏乞罷不允 【 宋史理宗紀】 十一月拜右丞相兼樞密使授宣奉大夫金陵郡開國公加封邑 【 宋史宰輔表】 十二年十一月以水災乞解機政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十二月改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及新編並云此時即提舉洞霄誤】 寶祐二年十一月提舉洞霄宮 【 宋史宰輔表】 四年四月以觀文殿大學士授沿海制置大使判慶元 【 寶慶志一及宋史理宗紀本傳】 條具軍民久遠之計奏行之積錢百四十七萬代民輸帛前後所蠲至五百四十九萬有奇 【 宋史本傳】 五年正月授光祿大夫 【 寶祐五年制及寶慶志宋史理宗紀】 四月假歸a為磥迨蹅晱?【 寶慶志】 六年九月授銀青光祿大夫令再任 【 寶祐六年制及寶慶志】 潛為慶元其興修由學校城郭以至公宇坊巷其水利由塘堰(石契)埭以至橋梁道路其規畫由坊場庫務以至賃地斗斛內而治兵外而防海近而寬恤之政至於煢獨囚伍遠而至於日本高麗三年之中興利除害大綱小紀纖悉周至嘗自為詩曰數莖半黑半白髮一片憂晴憂雨心而其曉兒輩詩至有畢竟食焉而怠事天刑人禍恐難逃之句民德之深塘成曰吳公塘衢成曰相公衢得雨曰相公雨尸祝有祠紀德有碑於是梅應發劉錫條其政績為四明續志即所稱開慶四明志者是也 【 並見本志】 開慶元年八月再疏乞歸有詔依舊觀文殿大學士判甯國特進崇國公 【 寶慶志一及宋史理宗紀宰輔表本傳】 九月起為醴泉觀使兼侍讀奉朝請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 入對論畏天命結民心進賢才通下情 【 宋史本傳】 是時元人渡江攻鄂州甚急朝廷大震丁大全匿不以聞潛涕泣入奏 【 宏簡錄理宗本紀】 十月拜左丞相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按俞文豹清夜錄云開慶元年北兵入寇鄂渚八月起復舊相吳履齋宅左揆直院洪魯齋芹草麻制云予方重宵衣之憂汝不以晝錦為樂云云則似判鄉郡後即以左相召者與史本紀表傳並不合】 兼樞密使進封相國公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 改慶國公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 奏乞令朝臣各陳所見以決處置 【 宋史本傳】 會將謀遷蹕潛力阻之 【 見宋季三朝政要】 十二月改封許國公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本傳】 景定元年二月元兵破廣西湖南諸郡 【 宋史理宗紀及本傳】 先是元人渡江賈似道方督師屯漢陽御史饒應子請移之黃州黃州兵衝也似道以為潛欲殺己銜之乃令御史沈炎劾潛措置無方致全衡永桂皆破 【 宏簡錄本傳】 潛奏近年姦臣憸士虛議誤國逢迎媕阿積至於大不靖臣年將七十捐軀所不敢辭所深痛者交任之日上流之兵已踰黃漢廣右之兵已蹈賓柳而謂臣壞天下事亦可哀已又論劾丁大全章鑑高鑄蕭泰來沈炎等毋使致危亂之小人翕聚以貽善類之禍 【 宋史本傳】 潛雖素有才望不喜任術帝不甚親信 【 見黃震古今紀要】 及將立度宗為太子潛密奏臣無彌遠之材忠王無陛下之福帝怒 【 宋史本傳】 四月沈炎乘上怒 【 三字見宋史洪芹傳】 復攻潛稱忠王之立人心所屬潛獨不然章汝鈞對策乞為濟邸立後潛樂聞其論奸謀叵測乞速詔賈似道正位鼎軸乃罷潛相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 宋史理宗紀及宰輔表】 命下中書舍人洪芹獨繳還詞頭 【 宋史本傳】 曰方國本多虞潛星馳赴闕理紛鎮浮陳力為多一旦視如弁髦得無詩所云將安將樂女轉棄子乎 【 宋史洪芹傳】 不報 【 宋史本傳】 七月侍御史何夢然復劾潛及丁大全欺君5L君之罪詔奪潛觀文殿大學士罷祠削二秩謫建昌軍夢然又與孫附鳳桂錫孫劉應龍承順似道風旨羅織所惡帝為下詔凡黨潛及大全者臺諫嚴覺察舉劾以聞十月改竄潛潮州二年四月徙循州七月責授化州團練使循州安置 【 宋史理宗紀○按本傳敘吳公之貶甚略故採本紀補之如此乃核之劉應龍傳則有不可合者應龍傳云理宗將立皇子潛有異論帝已不樂及元兵渡江帝問潛策潛對當遷幸而臣死守於此帝曰卿欲為張邦昌乎潛不敢對兵退帝語人曰吳潛幾誤朕遂罷潛相而怒之不已復授意應龍使劾之應龍力諫不可云云按元兵渡江在立皇子前一年傳所敘述先後已自不合而應龍者始既不肯逢君之惡力為保全繼乃附和時相劾其黨人乎本紀列傳何矛盾如此至吳公之貶主其謀者似道成其事者沈炎理宗所以從之者則以立皇子之故此在諸書靡不云然而應龍傳乃獨云勸帝遷幸以致罷相何也且吳公力阻遷蹕明見三朝政要同此一事顯然正反又何也莫明其故附識於此】 江湖士劉宗申者以口舌要當路貨賄宮爵士大夫畏其口似道既怨潛思殺之除宗申知循州既至捃摭甚備置毒潛所居井中從行吏僕皆患足軟死 【 見蔣正子山房隨筆】 潛鑿井臥榻下毒無從入復開宴促赴辭之再不數日移庖就潛遂得疾 【 見黃宗羲宋儒學案】 三年六月壬辰卒於循州 【 宋史理宗紀】 撰遺表作詩頌端坐而逝潛預知死日語人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風大作已而果然四鼓開霽循人聞之咨嗟悲慟 【 宋史本傳】 季苾祭以文曰潞公不能不疏溫公不能不毀趙忠簡不能不遷寇萊公不能不死後世而無先生者乎孰能忘之後世而有先生者乎孰能待之其為人敬慕如此 【 見山房隨筆】 遺奏聞詔許歸葬度宗咸淳三年十一月追復光祿大夫 【 宋史度宗紀】 少帝德祐元年三月復原官 【 宋史瀛國公紀及本傳】 仍還執政恩數明年以太府卿柳岳請贈諡特贈少師 【 宋史本傳】
按曰丞相知隆興時吾鄉袁正肅草制勸以韜晦 【 語見雜錄】 及入相而其兄莊敏方守建康奉化應文煒作書諷之莊敏即謝事丞相奇其人招入幕不往 【 見師友淵源錄】 至開慶再相四明士子上詩有不如疊嶂雙溪下行對青山坐看花之句 【 見山房隨筆】 然則丞相在吾鄉固多惠政而吾鄉人之愛丞相者亦已至矣瑣屑不足登傳聊記於後又按曰萬編修經雍正甯波府志蔣孝廉學鏞水利考並稱丞相之諡為正肅按柳岳雖有賜諡之請而當時但贈少師並未易名也或此諡為海上追贈二公別有所本然正肅乃丞相父諡豈有父子同諡者 【 吳氏譜謂諡忠肅更妄】
作者二人
梅應發廣德人 【 按時亭記自署桐川】 喜抄書先世書皆傳寫習詞科不成補太學 【 見清容集師友淵源錄】 理宗寶祐開慶閒以迪功郎為慶元府學教授 【 本志序】 判府吳潛作時亭及諸生祠潛於學並應發記之 【 本志二又一】 官至太府卿 【 見師友淵源錄】
劉錫字自昭 【 見丞相吟稿詩餘贈答題】 永嘉人 【 見梅應發時亭記】 寶祐閒以奉議郎辟充沿海制置大使主管書寫幾宜文字開慶初新添差通判鎮江府 【 本志序】 在制幕中多以詩詞與大使吳潛相唱和 【 本志十又十一十二】 今無有傳者
按曰丞相詩詞稿中多稱劉制機自昭考制置司設機宜文字但一員而其姓為劉則自昭必錫也惟弟十二卷曾稱劉架閣自昭慶元府雖有架閣庫然不聞辟置僚屬而宋史職官志部曹有主管架閣庫豈自昭曾膺是職後復判鎮江耶又宋史理宗紀景定元年有國子監主簿劉錫或即係自昭或別自一人則不能億度矣
大德昌國州圖志
主修一人 【 按志中敘述疑此書即出馮判官之手而其自序則云授州之文學士又云乃趣學官捃摭舊載芟其蕪黜其不實定為傳信之書又據 四庫提要此書原有州官請耆儒修志及耆儒繳志各牒然則判官但主其事而為之審定者耳】
馮福京自號學泉居士 【 見福京所撰吉祥寺選佛堂記】 潼川人 【 本志序】 先嘗官慶元府學相副教授 【 延祐志二】 成宗元貞元年 【 本志二】 以登仕郎為昌國州判官 【 延祐志三○按延祐志注年分處板脫但存一大字似當為大德某年任今據昌國志正之定海志謂大德二年任更誤】 後兼巡捕司 【 大德二年五月本志五】 始至修學宮及櫺星門經理其巖租刊世祖護持廟學詔旨學故有親仁齋久不治福京重修改扁育德以為訓蒙之所聘鄉之耆宿任教導焉翁洲書院幾廢應氏復興之福京與聞其事 【 並本志二】 始元年十一月詔江淛行省括隱漏官田 【 見元史成宗紀】 明年府以其事下昌國增塗田租福京謂塗田者海濱隄岸也細民築之成田秋潮至岸崩復為塗耳其稍遠於海者又連山麓久雨則淹久旱則槁雨澤均得收熟然後及他州縣下等之數今增租焉官入至微而民害無窮府達魯花赤月列主其議額如舊 【 本志三】 是年九月增鹽價鈔 【 見元史成宗紀】 大德元年福京方被府檄在行省復力爭謂海島無蔬菜食鹹水魚鮮雖無鹽亦可況以口計舊額月應買食鹽十餘兩邇年逃亡事故口日加少里正莊首及見在戶代買之若復增鹽價是驅之使為盜賊也省為之減十分之二云 【 本志三】 福京頗好為文章凡修學及小學及書院並為之記 【 本志二】 吉祥寺建選佛堂 【 本志七】 郡建東嶽宮 【 至正志九】 亦福京記之
作者一人 【 按提要稱郭薦等同撰又稱有薦等繳申文牒是修志非薦一人可知今文牒已佚無從考索矣】
郭薦昌國州人 【 見浙江采集遺書總錄】 鄉貢進士 【 見浙江通志】 官鄞縣教諭 【 見 四庫提要及遺書總錄】 州判馮福京作育德堂聘薦及應季挺為小學師 【 本志二】
延祐四明志
主修一人
馬澤字潤之嘗官中祕 【 本志序】 仁宗延祐六年十一月 【 至正志一】 以太中大夫為慶元路總管 【 本志二】 愷悌惻隱政宜於民 【 本志序】 慈溪縣有贍學塗地三百四十畝尹以屬蒙古學久爭不決澤始判還之 【 至正志七】
作者二人 【 按遂初同修延祐志明見至正志及滎陽外史集中文清所作志序但及采訪之吳教官而於遂初絕口不道其姓氏亦可異也】
袁桷字伯長 【 見蘇天爵撰墓志】 自號清容居士 【 至正志本傳】 又號見一居士 【 見清容居士集隱仙記諸篇】 慶元路鄞縣人 【 見墓志】 宋同知樞密院韶之曾孫 【 元史本傳】 知嚴州似道之孫元同知處州路洪之子 【 見墓志】 幼穎悟絕棄弱弄 【 至正志本傳】 生長富貴而力學清苦讀書每至達旦 【 見墓表】 嘗謂宋季程文(冗辱)濫糜爛而不可救益自奮勵希古作者恥以門蔭補官 【 至正志本傳及嘉靖志本傳】 年二十餘部使者舉懋才異等授麗澤書院山長不就 【 墓志及元史本傳】 成宗大德初閻復程鉅夫 【 按元史作程文海其初名也】 王構薦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秩滿擢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遷修撰歷兩考除待制進拜集賢直學士久之移疾去俄以原官召尋改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英宗至治元年遷侍講學士泰定帝初辭歸四年八月三日卒年六十二 【 按墓志及至正志並作六十二元史云六十一誤也】 初授將仕佐郎 【 見清容集進郊祀十議狀】 積階至奉議大夫訃聞贈中奉大夫江淛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追封陳(上□下田)郡公諡文清 【 以上並見墓志及至正志元史本傳】 成宗初建南郊桷官檢閱進郊祀十議禮官推其精博採用之仁宗設進士科取士時貢舉久罷無能知舊法者有司諮桷而後行桷兩為廷試讀卷官一為會試考官再為鄉試考官至治閒鄆王秉國憲度號令桷實襄贊之上親行祫享禮增廣廟制桷亦預其議奉詔修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多裨國論 【 四字見至正志本傳】 會將修宋遼金史桷請搜訪遺書條具凡例以進事不果及告歸而史館當修英宗實錄桷以呂思誠宋褧王守誠蘇天爵薦既卒二十餘年順帝詔修三史遣使求郡國遺文故事桷孫諸暨州同知(目嚴)獨以家書數千卷上之詔擢(目嚴)祕書監著作郎桷所著有清容居士集五十卷易說若干卷春秋說若干卷 【 以上並見墓志】 袁氏舊書目袁氏新書目 【 見清容居士集】 讀書記 【 見聞性道康熙鄞縣志】 四明高僧傳 【 見四明文獻】 文集刊於家易春秋二解未脫稿 【 至正志本傳】 桷先世在宋多以文學知名稱東南故家遺獻 【 見 欽定四庫全書延祐四明志提要】 少從奉化戴表元同鄉王應麟天台舒岳祥諸遺老游 【 見墓志及至正志本傳】 既又接見中原文物與虞集馬祖常王士熙諸人上下其議論貫串經史考覈百家自天官律歷井田王制兵法民政該通委曲務求實用不為空言又於近代禮樂之因革官閥之遷次朝士大夫之族系九流諸子之略錄悉能推本原委指其歸趣當是時海宇乂安年穀豐衍 【 並見墓志】 大德延祐為元治極盛之際 【 見 欽定四庫全書清容居士集提要】 而桷再入集賢八登翰苑踐歷清華垂三十年 【 見王瓚撰諡議】 凡朝廷制冊3啈皒O版多出其手故其文章博雅奇麗 【 見墓志】 氣象光昌蔚為承平雅頌之音 【 見清容集提要】 海內士取以師法文體為之一變 【 見墓志】 以之稱一代鉅公無媿矣 【 見清容集提要】 始宋寶祐閒丞相吳潛判慶元府開城西新河曰後當有以文士起宦族者 【 見清容集史靜清墓志】 至是桷果以文章顯
王厚孫見後
采訪一人
吳廷獻鄱陽人 【 見慶元府學教授題名碑】 仁宗延祐六年二月任慶元府學教授 【 本志二】 在任重修櫺星門尊經閣土祠及齋舍廊廡甚備 【 按所修者為從祀廊及齋舍教授廨舍東廨舍聽事】 又造祭器增羨贍學田租 【 按所增者為昌國洋山定海象山及錄事司砂岸○以上並見本志十三】 蓋能修舉其職者譙樓重修廷獻為之記或曰訓導鄭芳叔代為之 【 見高宇泰敬止錄】
至正四明續志
主修一人
王元恭字居敬 【 見葉恒嘉澤廟記及馬道記】 自號甯軒真定人 【 見朱文剛王侯去思碑○按嘉澤廟記云蠡吾之世家】 順帝至元六年十一月以正議大夫總管慶元路 【 本志一】 先在他郡有能聲民聞其至老稚胥慶 【 見嘉靖甯波志本傳】 下車謁學宮以興學為務 【 五字見程端禮鄉飲酒復田記】 明年春作杏壇詠歸亭飾從祀像新論堂 【 見去思碑】 時程端禮致仕家居禮請為學者師 【 見成化四明志】 學廩不給徵逋贍之嚴堂試設賞格士知自奮 【 見去思碑】 初宋紹興閒明州倡行鄉飲酒禮朝廷取其式頒郡縣天下以為秉禮之國其後或廢罷守賢一舉行之 【 見乾道寶慶延祐諸志】 入元浸衰歲以月正二日序拜酒三行而已又久之掌租籍者侵蝕所有名存而禮亡 【 本志八及程端禮復田記貢師泰鄉飲酒禮記】 元恭乃與端禮 【 本志八及貢師泰記】 及葉恒鄭覺民 【 見李好文鄉飲酒復田記及鄭真四明文獻】 諸人討論考訂本朱子遺法以正月七日行之郡庠 【 見李好文記】 總管主之鄉士耆德為賓介禮成紀以小錄 【 本志八】 他郡來取法 【 見去思碑及四明文獻】 於是聞諸朝請頒布風海內而命有司經理田土 【 本志八】 郡博士總其成知出納焉 【 見貢師泰記】 尤究心水政巡行田野凡河渠坊庸隄閼失時考詢利病而疏決之 【 見去思碑】 浚沙它山禁私啟回沙閘者倪可久以茅針(石契)病民告為請諸庸田使及部使者易地更作 【 本志四】 祭王侯於遺德廟李陸二侯於嘉澤廟建言三侯有功水利甚大宜加封爵 【 本志九】 是時東錢湖茭葑不生重修嘉澤廟以答其貺 【 本志四】 又謂社稷祀典之大者今壇壝不度考禮制修改之 【 本志九】 重修醫學 【 本志八】 及三皇廟 【 見去思碑】 又修東嶽行宮 【 本志九】 重修公宇建至善軒及三友堂 【 本志三】 慶元濱江每運糧則樹杙構棧於舟次謂之馬道徵材於民吏並緣為姦事畢舟人悉取以去民苦之乃作石馬道於城南使延慶寺僧守之歲加葺焉 【 見葉恒石馬道記】 昌國州有富商黠胥劫平民為盜要賞爵而賄其州官榜掠誣服死者什二三元恭聞其冤檄囚至郡平反詳讞釋數十人舊以戶口計鹽額民不堪追比多逃亡元恭與臺省陳利害上可其奏俗尚火葬捐俸買義山瘞之均賦役省站赤供給勒其議於石元恭廉明剛果裁剸無田難 【 以上並見去思碑】 刻意庶務 【 見應奎翁翁洲書院記】 修舉墜典 【 見李好文記】 苟利於民懇懇不少怠 【 見嘉澤廟記】 在官二年以疾辭會部使者按慶元強起之視事其明年至正三年四月將去郡文學諸生及父老強(上□下田)之不可乃相與紀其德而碑之 【 見去思碑至正三年十一月】
作者一人 【 錢詹事跋王侯去思碑云王侯在慶元多善政其修四明續志亦簡而有法而碑不及之何耶殊不知此志出遂初老人之手而王侯但主其事耳王侯志序云乃命耆耄之士日與討論復成續志一十二卷又志中茅針(石契)條鄉飲酒禮條社稷條並稱王侯本路醫學條又稱王公若為自作無此書法也鄭千之作遂初傳明言王侯屬成續志十二卷是遂初作志之顯據且志中昌國寺院條云袁文清修志時厚孫分領諸寺云云惟其出自一人之手故但稱名而不著姓寶慶志之稱濬延祐志之稱桷其前例也以志序無明文後人但知袁文清作延祐志而不知王遂初作至正志甚可惜矣特王侯志序僅云耆耄而不明指遂初向頗怪之近余疑此序蓋即遂初所代作歸功主修毫不自炫是則前輩之謙德也○又按集古攷錄厚齋先生文最多其於袁文清傳稱帥初則曰剡源戴表元稱厚齋則曰深甯王先生儒學書板條稱壽張清容則曰侍郎張虙翰林侍講袁桷稱厚齋則曰深甯先生尚書王公應麟其他多稱先生尚書或稱先正惟顯濟廟條稱尚書王應麟連舉姓名尚疑寫手誤脫公字反覆考究至正志為遂初一人所作無疑】
王厚孫字叔載 【 見鄭覺民贈詩】 一字燕貽 【 見舊象山志】 鄞縣人宋吏部郎中兼崇政殿說書撝之曾孫吏部尚書應麟之孫 【 見其父昌世撰王尚書壙記】 父昌世以恩補承務郎未仕而宋亡杜門不出 【 見黃溍撰昌世墓志】 厚孫八歲能詩十歲能詞賦操筆立就是時從昌世游者皆老成博雅厚孫日侍左右面命心傳聞見充積 【 見成化四明志本傳嘉靖甯波志本傳】 久益殫洽得舒璘真德秀原委凡性命治道禮樂法制及臺閣典故世冑譜牒鄉里多諮訪之袁桷自翰林歸叩所學乃綜論濂洛關輔建安西蜀諸書且曰學者讀朱子書不終卷自謂能紹真傳遂妄詆乾淳諸老夫諸老在當時以博聞實踐為紫陽所推許今耳目未及而藉口性理以文弇陋高談闊視浸為虛誕先生不當懲其弊乎桷韙其言又問史事具以漢唐以後諸史得失對桷心折之會桷修四明志厚孫分撰二考 【 按至正志一為釋道攷其一未詳】 桷卒或讒於僉憲將毀其書厚孫白總管王元恭得不毀元恭因屬成續志 【 以上並見鄭真撰遂初老人傳及舊象山志】 始順帝元統閒程端學捏古伯鐵閭薦為郡直學嘗立塗田碑 【 見元統三年慶元路儒學塗田記石刻及舊象山志】 至正閒金華黃溍至鄞復薦為訓導 【 見王侯去思碑石刻及遂初老人傳】 凡學田在鄞沙岸在昌國者率為豪民侵奪力陳復之 【 見高宇泰敬止錄】 鄉飲酒禮經費有昌國州田宋時責租於吉祥寺僧歲納錢二百二十貫入元僧負恃荒遠且富豪蠹學者嗾之使賄吏減其籍納鈔二十五貫而已庠士周宜甫白於郡郡檄府史鄭某治之僧以贓誣鄭鄭罷吏莫敢誰何及元恭令所司經理田土未果以疾去於是厚孫與楊亦詩鄭覺民議曰我為孔子徒而使異端敗乃事可乎摭郡乘故籍得其要領列詞愬大府久之僧懼償他田二十畝有奇稱豐於舊入乃聽其成 【 見程端禮李好文鄉飲酒復田記】 秩滿授象山教諭縣久失教養興學造士徵贍學田逋租日與諸生講論求放心養德性之旨學者如歸 【 見遂初老人傳及新舊象山志】 調浦江甫閱月即解官李國鳳經略江南被詔舉遺逸有司以厚孫名上國鳳曰此危太樸所深敬者徵署衢州學教授中書復有薦者除邵武路教授福建分省又陞為副提舉皆不赴自號遂初老人嘗誡其二子陞騭曰承家不在名位而在不失身敬身不在外貌表暴而在毋自欺其同流合污以為通矯時干譽以為高患得患失以終其身者吾深惡之非所望於汝曹也 【 見遂初老人傳】 手輯大父遺書應當事刊布為文法三代兩漢不事雕飾有遂初集三十卷 【 見成化嘉靖諸志】
按曰乾隆鄞縣志遂初本傳及四明談助並云少侍大父左右聞見充積攷厚齋尚書葬時僅有孫文遠一人昭甫先生撰尚書壙記可驗也又滎陽外史集及明後郡縣諸志本傳並云先為訓導後為直學核之碑刻事亦倒置元制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惟教授一官其餘學正學錄教諭訓導直學主奉等名皆出自士林之推薦與有司之禮請初無定額亦不分祿秩之高下也
附錄一人 【 按三茅志隱逸傳云宣慰副使王獻元舉徐亮纂修郡志考獻元官副使在元統元年則其所修郡志為至正志無疑余家所畜三茅志雖出 國初何氏而宋元事蹟全本元人豐考功舊志聞見甚近其言頗可依據特孤文單證未便遽廁諸作者之林而又不欲竟沒其名特為附錄於後】
徐亮字彥明鄞縣人善詩文為鄉先生戴表元所賞武宗至大初薦為縣學訓導順帝元統初 【 按此本至正志】 王獻元官浙東宣慰副使問政治得失論對切當後舉亮與修郡志所著有四書詳說竹亭隱集 【 見何爾昌三茅志】
按曰三茅志原本稱至大初薦為鄉學訓導時王獻元為浙東宣慰副使云云則似獻元官副使在至大閒而彥明所與修者為延祐志矣今按延祐志中副使無獻元名至正志職官門獻元實以元統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之任與其三茅志序稱元統元年秋獻元忝職浙東者合據以正之
四明它山水利備覽
作者一人 【 按若以時世為先後則魏傳當在胡尚書之下方羅二傳之前今以其書本為附刻故仍錄其傳於末】
魏峴鄞縣人理宗嘉定閒以朝奉郎提舉福建路市舶 【 見峴所撰烏金堨記】 紹定初為都大坑冶司 【 按史稱坑冶司在饒者領江東淮浙七閩峴蓋治饒州故淮西路蘄州為所屬耳○又按寶慶志兩云嘉定十四年泉使魏峴似峴在嘉定閒已司坑冶然烏金堨記作於是年十二月尚以舶司署銜蓋志作於紹定初據其現官記舊事耳○又按備覽目錄稱魏都大而趙都承牒中稱魏都大知房蓋為泉使時又兼知府事也】 五年五月臣僚言積陰霖霪必有致咎之故比聞坑冶司抑蘄州進士馮杰為罏戶其妻以憂死女繼之弟大聲赴愬死於道杰知不免毒其二子一妾舉火自經死民冤如此以是干陰陽之和帝詔峴罷職 【 見宋史理宗本紀○按此事未可盡信說見後】 淳祐二年 【 此據寶慶志十二及林元晉迴沙閘記】 起為直祕閣以中大夫知吉州軍兼管內勸農使 【 見峴所撰蔣山龍潭廟記○按此碑署銜見敬止錄原本吉作台必傳寫形近致偽據寶慶志及林記改正】 峴世家光溪之濱 【 見烏金堨記】 唐鄮令王元暐築堰其地以界江溪曰它山堰溪上苦沙淤峴常募工淘浚 【 本書程趙給田條云近者連歲旱涸峴多自出力顧募開淘又嘉定八年及淳祐元年二年淘沙並見本書淘沙條】 顧以為私家力弱不敵於官始攝守程覃置淘沙田三十畝有奇 【 嘉定七年】 峴請於守趙以夫乞增置以夫復給田三十畝然田穀掌之丞廳遇旱申請緩不及事峴請委就近措置 【 見本書程趙給田條】 乃以田租責付溪上雲濤觀並牒峴照應 【 嘉熙三年見趙都承米田牒】 及制置陳塏將建迴沙閘適峴述鄉民意走書白塏塏因屬峴主其事而以幕官林元晉進士安劉佐之 【 淳祐二年見本書建閘條寶慶志十二及迴沙閘記】 峴嘗謂君子學道愛人不拘其事苟致愛人之心無非道也民以食為天田以水為本六府所以首水而終穀 【 本書序】 故其家居疏它山之澤夙備 【 見迥沙閘記】 請於朝得祠牒使里中朱王二氏按渠堰隄閘之壞而修之 【 嘉定十四年寶慶志四】 又修烏金(石契) 【 嘉定十四年見本書三堨條寶慶志十二及烏金堨記】 又謂洪水灣積為江水所衝久之將泄溪流宜築隄岸 【 本書洪水灣條】 卒告於守黃壯猷成之 【 淳祐三年見本書洪水灣築隄條】 又請加封王侯 【 本書請加封善政侯條】 而設齋醮以答神貺 【 淳祐元年見本書設醮條】 於是條具造堰始末與其利害以及夫所當興修隄防者著於篇以告後人曰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凡二卷淳祐五年旱峴率里人禱蔣山龍潭得雨倡眾新其廟明年春廟成峴為之記蓋此時尚未之吉州任云 【 見蔣山龍潭廟記】
按曰吾鄉前輩說魏吉州里居官位雖博雅如全謝山亦無不錯者吉州自序備覽云家距堰不數里其作烏金(石契)記云峴世居光溪之濱林制幕迴沙閘記云侯家溪上寶慶志云泉使魏峴以鄉郡為念顯證如此而謂其寓居溪上何也舊志云官至廬陵守廬陵即吉州故林記稱新吉州魏侯寶慶志稱新廬陵魏守蔣山廟記自署新知吉州軍事顯證如此而謂其自吉州來寓溪上又何也蓋寶慶志弟十二卷有溪上寓公新廬陵魏守之語而林記中所云新吉州魏侯者一本誤脫新字 【 語見劄記弟二十】 前輩必本此二者為詞不知宋時稱寓不必寄公或從其自題郡望或主其應舉籍貫故寶慶志公宇門稱陳清敏卓為寓貴開慶志高橋記稱余尚書晦為寓橐 【 按前人呼尚書為橐】 此皆生長四明里籍又顯著之史傳者今以偶然之稱謂與傳寫之誤本而反沒其人自稱里貫之鐵據可乎又寶慶志嘗稱峴為泉使後人相率沿稱之亦究不知其何官也余攷理宗紀始知其嘗為都大坑冶司宋制都大坑冶司掌鑄泉貨由是而備覽序中之所云問鑄蔣山廟記中之所云鍾官 【 按二字見史記平準書及漢書百官公卿表注云主鑄錢官也】 寶慶志中之所云魏泉使備覽書中之所云魏都大一皆豁然貫通無復疑義不然開卷茫然恐不知生軍是何物矣 【 謝山作甬上族望表云泉使魏氏吉州人也自泉使峴來鄞此數語無一字不錯泉使雖不錯然峴官坑冶遠在知吉州之前何得稱其舊任蓋亦未知泉使是何官耳然吾不解謝山何以錯誤至此】
又按曰宋史真文忠傳稱德秀為江東轉運副使旱蝗廣德太平為甚德秀親至廣德與太守魏峴同以便宜發廩使教授林庠振給先是胡槻薛極每誚德秀迂儒試以事必敗至是政譽日聞因倡言旱傷本輕監司好名振贍太過乃使峴劾庠以撼德秀德秀上章自明朝廷悟與峴祠授庠幹官而擢德秀知泉州云云夫始既目擊情形便宜發粟繼乃為人指使彈劾同事反覆如此其人殆不足道後余綜核時事始知別一魏峴而非吾鄉之魏吉州也文忠本傳為江東轉運副使在嘉定閒宋史甯宗紀於嘉定八年書是歲兩浙江東西路旱蝗又書秋七月丙子發米三十萬石振糴江東饑民紀與傳合三十萬石即文忠與魏峴所發之廩無疑而備覽淘沙條云嘉定乙亥旱勢如焚田苗將槁峴隨宜為浚沙障水之策乙亥者八年也正與本紀書兩浙旱蝗之語合然則是年五六月閒吉州方以鄉邦憂旱淘沙浚河而其秋七月乃即在江東路廣德軍發粟振貣此事理所必無者且發粟雖在七月而其目擊旱蝗與文忠講論荒政亦必在五六月閒又況所見所聞吉州從無知廣德之說其為姓名偶同而別自一人斷斷無疑至理宗紀所書都大坑冶之魏峴可決為吾鄉之魏吉州者以旁證甚多又且坑冶罷職在紹定五年備覽序作於淳祐二年序云問鑄來歸閒居十餘年其年數又適吻合則此事固難曲為吉州諱矣特吾甚有疑焉吉州事蹟雖不少概見讀備覽一書懃懃懇懇憂民甚至當不至以人命為兒戲且進士非平民何至以罏戶受逼即為罏戶何至憂死其妻女其人尚在何以弟為代愬理曲在彼何以不自申論坑冶司非赫然在朝之權姦進士非懦弱無知之編氓而乃自殺其子又殺其妾既死其身又火其家一若死亡頃刻萬難自全必不得已而出此者按之事理劾語殊恍惚叵信況此事果實黜免已幸何以復起知州郡乎蓋理宗久之亦悟其冤矣抑吾又聞吳丞相之兄莊敏者當時所謂正人君子者也方莊敏官都大坑冶時臣僚劾其恃才貪虐籍人家貲以數百萬計 【 見宋史理宗紀】 又有大蜈蚣小蜈蚣之謠 【 見李有古杭雜記】 然則當日之彈章固多出於門戶嫌怨不盡公言而坑冶之司掌握泉貨又為他人所垂涎艷羨者欲奪其位尤不能無羅織之詞此則讀史者所當平情細察固非阿私鄉賢而故為之昭雪也故傳中據事直書復為詳論於後
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記卷九
鄞徐時棟
餘考 【 餘考者考六志之餘也其書雖亡要不可不錄以存其源流六志為史部地理類郡縣之屬附刻備覽為地理類河渠之屬今遵 四庫舊例推廣其類曰郡志曰州縣曰鄉鎮曰山川曰古蹟曰雜記抑鄙人聞見淺陋搜羅未廣且即所云亡失之書亦未必無藏之名山傳之故家倘有出而來備吾鄉之掌故者乎跂予望之】
郡志類
三種
明州圖志
右不知撰人名氏按黃主簿鼎序乾道圖經但(汀去丁改厂)大觀而不言其他王尚書應麟辨之以為始自景德祥符閒余以為尚不始此也宋真宗咸平四年蘇通判為作善政侯祠堂記云善政侯琅邪王公諱元暐冊封之典圖志載之備矣其時編葺之詔未下而吾鄉已有志乘可備徵引然則不特宋元六志足以豪天下即其淵源亦甚古也書或唐時舊籍或宋初新編莫能考矣
景德明州圖經
右不知撰人名氏按宋真宗景德四年二月詔諸路州府軍監以圖經校勘編入古跡而上諸朝及諸路以圖經獻體制不一遂重修之至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書成又詔職方牒諸州謹其藏此見之會要實錄中其時明州固當一例編獻而更有可證明者舒中丞亶西湖引水記云按州圖經鄞縣南二里有小湖唐貞觀中令王君照修也記作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在李志未出之前則所引為景德圖經中語無疑
大觀明州圖經
右宋李懋誠撰黃主簿稱懋誠為郡從事蓋徽宗大觀閒為明州職曹官不知何職里貫亦未詳據主簿所述大觀元年朝廷創置九域圖志局命州郡編纂圖經於是懋誠撰此書其書分地里戶口物產貢賦人物古跡釋氏道流山林江湖橋梁坊陌而物產中又分羽毛鱗介花木果蓏藥茗器用諸子目既而明州遭金人之禍書佚不傳孝宗乾道閒張侍郎津重修圖經始訪得其書以為藍本及新志既出此書益微今則絕不可復問矣然主簿稱張公因得舊錄更加採摭是新志體例仍本此書又其所錄詩文多北宋著作兵燹之餘未易完備蓋亦舊籍之所巳登增輯而排比之耳然則校勘乾道叢殘之本尚足以髣彿大觀散亡之書又其軼時見他說高侍郎閌九經堂記引云其地海濱狃於霸政又大人堂記引云郡治鄮縣寶應後移治鄞而乾道志中凡以己意更定前說則明稱舊圖經弟一卷佽飛廟條弟二卷鄮郭條弟六卷祚聖廟條弟七卷黃公祠條收拾奇零更足以考見其崖略矣至乾道志中有大觀之初本州所編九域志之語後人遂妄題此書為四明九域志不知志云云者謂明州編之以備九域志千百中之一豈得以辭害意一州而冒總志之名況其他條並稱舊圖經或但稱圖經二字黃序亦祇稱圖經可按也又況奉化縣卷云九域志為望縣定海縣卷云九域志為上縣是明明以九域志三字屬之朝廷所編之書矣且高記嘗稱此書為舊圖牒則亦將名之為四明圖牒乎
州縣類
八種
鄞志
右不知撰人名氏按魏吉州峴備覽兩引鄞志其語皆在寶慶志則鄞志者寶慶四明郡志中之鄞縣志也獨所作蔣山龍潭廟記引鄞志云石嶴山有龍井能興雲雨山去邑西南四十里高可千餘丈未至山之椒緣磴而下洞深數丈有古藤當道盤錯纏蔓人目為洞鎖洞外有潭三清徹鑒鬚髮兩旁石崖贔屭如巨靈所擘者老口相授有他郡守先任鄞諗其靈異洎郡旱穴庭下象三潭隃祝 【 按隃字恐誤或訓遙謂遙祝也】 得龜其中雨輒應因以靈龜名焉云云其語不見寶慶鄞志中豈脫文耶然寶慶脫簡頗少又明後諸志亦不聞曾引此語然則當時或本有鄞縣專志其時代撰人不可詳矣故不采入佚文而著錄於此
慈溪志
右不知撰人名氏寶慶志弟八卷張齊芳傳云驃騎將軍意之子隱於慈溪之驃騎山人皆賢之遂以其父之官名其山注云出慈溪舊志
紹熙昌國志
右宋王阮撰阮字南卿江州德安人孝宗隆興元年進士嘗從朱子講學白鹿洞淳熙十五年以承議郎任昌國縣令興學造士文教丕振光宗紹熙元年通理筠州新昌縣仕至撫州守歸隱廬山據寶慶志此書作於紹熙元年蓋已將去任矣元成宗大德時馮州判福京購之民閒歲餘僅得其一明武宗正德初陶教授恭搜訪故籍僅獲寫本是在元明時流傳甚稀已為罕覯況今日乎而其尚存什一於千百者寶慶志弟八卷任亦傳引一條弟二十卷洋山廟引一條大德志弟一卷境土門弟二卷學校門又鄉舉條弟三卷戶口門又田糧門弟七卷所載樓攻媿資福寺記或稱舊志或稱紹熙舊志或稱邑圖經總凡七條皆此書也州判力詆此書目以浮夸然核其所引者如戶口夏秋稅及贍學田土鄉舉資給之類未見有所謂以寡為多以亡為有之誕語又舊稱隋煬帝神遊洋山因立祠宇而王志則謂神遊之說不經蓋並海之民賴其保護寇害故久而不廢云云語為寶慶志所引陳理甚正然則其書尚在恐大德之志未易為積薪矣況撫州身出大賢之門力卻柄臣之聘所著義豐集為當時推重亦非率爾操觚者可比前輩有云南卿所修邑乘出於傳信可以垂久行遠滄桑屢易遺書湮沒無傳為可惜是亦足見是非之公論也
寶慶奉化志
右宋羅濬撰按羅錄參作四明郡志其於鄞奉化慈溪定海昌國象山六縣分列為志號某縣志嘉靖閒錢知縣璠序奉化志云奉化有志昉於宋之寶慶又曰求諸宋元而寶慶之志不復可得矣又曰羅濬作於寶慶浙江通志兩浙志乘門所書奉化志寶慶閒修者即據此也 【 按浙志既云見錢璠嘉靖奉化縣志序而復云莫詳作者豈讀錢序未終篇耶】 余謂錢序所云寶慶奉化志者即是郡志中分志而非別自一書本意不錄其目既又念寶慶郡志盛行嘉靖閒張尚書時徹作甯波府志屢見采引不應奉化即求之而不得也尚書作甯波府志又嘗作定海縣志則錄參既作四明郡志復為奉化縣志亦恐為事理之所或有故復著於錄焉至乾隆象山志凡例稱象邑自寶慶閒已有志而考其山川門鋸門洞條所引寶慶邑志之五龍聚會石乳繽紛及投以朱書鐵簡風雨立至等語皆見今本寶慶象山志中則其同為一書可灼然不惑矣
古鄞志
右宋趙與葺撰與葺字君理奉化人此其所作奉化縣志也亦名鄞城志奉化為古鄞地故號古鄞事見戴剡源集中陳縣尉觀作資福廟記引古鄞志云公名鳳即晉康樂侯謝靈運子也嘗宰鄞有功德於民至今祠之
至元奉化縣志十卷
右元奉化縣尹丁濟聘鄞陳著奉化舒津任士林同撰者也濟字溉之高郵人先嘗尹甯國檄城隍治妖鬼及尹奉化興文教恤民情眾務悉舉其判事不可移易至今四明尚有丁相公畫一字之諺著字謙之一字子微自號本堂宋理宗寶祐四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知台州其為著作郎及官太博時疏劾賈似道甚力宋亡避兵流離晚歲隱居奉化津字通叟理宗景定三年進士由太學博士判平江府士林字叔實以宿學師浙中後授安定書院山長嚴教授德元序此志云丁侯為邑識大體人多歸焉鄉先生舒公津陳公著以先朝宿望退老於家丁侯有以致之作為邑志是此志實出陳舒二人之手然余考任松鄉文集題葉天師鎮海圖云余居奉化始從父老聞其事既而與修縣志遺之今觀斯圖若信有其事者云云考趙子昂志任叔實墓云卒於武宗至大己酉元時奉化雖有三志而其人在皇慶延祐之前則所與修者非至元志而何蓋行輩稍後於二人故嚴序略之耳志作於世祖二十九年凡十卷冠以七圖書中凡例略見嚴序中三先生皆文章鉅公其所著作今尚有傳者合一時大手筆以成區區一縣之志必非橫目二足之徒操觚弄翰者所可望其肩背而惜乎其不傳也
皇慶奉化州志
右元木八剌撰木八剌自號澄清子阿剌渾氏冀甯人仁宗皇慶二年以奉議大夫官奉化州達魯花赤有惠政陳暠伯為德政記其修州志見錢知縣嘉靖奉化志序中
延祐奉化州志
右元馬稱德撰稱德字致遠廣平人仁宗延祐六年以奉議大夫知奉化州墾田儲穀創尊經閣立鄉學修舉州之水利甚備事蹟具袁桷開河記翁元臣修(石契)記李洧孫撰去思記黃先撰生祠記中奉議修此志亦見嘉靖志序州志方修於皇慶不數年即有此書蓋奉議在任政治既繁思筆之鄉書以垂不朽其體例當與後來王總管之至正志相同而其意則師前宋吳丞相之開慶志也錢知縣嘉靖志序云至元延祐志雖僅得於民閒而多蠹殘脫裂又云元志簪則多漏詳則無體是其書在明時尚有傳本而所云多漏與無體者未嘗分(木片)言之今亦不知此志之詳簡果何若矣特此志吾不知若三先生所作之至元志必當可觀而亦遭掊擊蓋後人凡作一書未有不譏誚前人以為能者凡書皆然地志尤甚寶慶志羅序譏乾道志大德志馮序譏紹熙志至於明代此風益熾吹瘢索垢不遺餘力楊州牧德周云志事與他書異他書後出者勝而志事先成者真旨哉言乎故余於宋元諸志既刻僅存者以傳其書復搜已佚者以存其目誠嘆息痛恨於近志之荒唐紕繆不勝指摘而彼尚張其喙以議前人也茲特因錢知縣之語而附及之清容集陳縣尉墓志稱其祖妣戴氏守節見州志至正志奉化河渠稱湖潭池泉湫塘備見州志乾隆奉化志山川門引州志云州溪自鎮亭踰柏溪至牢巖浮西溪出綠荷灘至惠政橋以上諸條並當出自此志又延祐志中敘昌國州者每襲馮志其敘奉化州多舉奉議政績蓋亦必本諸此志者矣
鄉鎮類
二種
桃源志
右宋張即之撰即之字溫夫自號樗寮鄞縣人中兩浙轉運司進士歷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府未赴丐祠授直祕閣致仕祕閣居鄞西林村村屬桃源鄉此其所作鄉志也高武部宇泰云屠豳叟嘗購之弗獲
三茅山志二卷
右元豐灼撰灼字光大自號茹庵鄞縣人歷知郡縣官至考功員外郎茅山在鄞奉化二縣之閒亦稱三茅山舊有山志泰定閒考功得寫本於山之崇道觀道士王天仙歸而訂其舛偽綜核見聞分門別類為上下二卷有浙東宣慰司都元帥東平王獻元山東提刑按察司同邑任塤浙江儒學提舉同邑陳耆卿三序任提刑序云上自輿圖區畫方物貢賦之詳下及山川風俗之美往古名實之林所以感發乎人心者遠矣豈直為三茅典故計哉陳提舉序云山以志重而名賢治行潛德忠貞足為儀範者與之而昭示乎來祀是則其名雖曰山志實乃鄉鎮之書也山占鄞縣之豐樂鄉鄞塘鄉奉化之長壽鄉凡三鄉余屢從鄉人訪求其書僅得
國初里人何爾昌所增修者高武部謂何本增刪之際多以私意行之非信史也今觀爾昌自序云一遵遷固史例而稍損益於其內其凡例云先後次弟準甯波府志又志中每一門類各加何爾昌曰云云語意殊復膚淺然則題曰增修固已顛倒位置而並非逐條綴附者矣特書中羅列宋元事蹟綦詳登載宋元人詩亦備皆難鑿空杜撰此必本諸考功舊志者蓋不得已而思其次亦因是稍足以得前志之仿彿
山川類
七種
四明山記
右漢梅福撰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官南昌尉王莽顓政棄妻子去相傳以為仙後人有見於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事蹟見漢書本傳是時四明山屬會稽郡福隱於此著山記延祐志四明山條則云梅福隱越游焉作記而引其文曰四明山四面二百八十峰周回八百餘里東接句章西連舜窟南嗣天台北包翠碣
國初黃徵君宗羲作四明山志引梅福記曰四明山周圍八百餘里又引梅福四明山記曰一澗出南過一百二十里其水歸鄞江南源是四明山南門也號白溪又引曰四面形勝各有區分中通一溪曰簟溪又引曰南峰之北巖生石燕全吉士祖望句餘土音引梅子真四明記曰四明之北巖產頻伽按此書當尚在道藏之中二先生嘗讀道藏故能引之如此而余則未之見也
四明山記
右晉木華撰華字元虛廣川人嘗為楊駿府主簿宋僧贊甯筍譜引木元虛四明山記云雪竇山北巖生石乳其峰非人可升有毛竹銀筍據此是梅記以後又有木記矣而全吉士毛竹洞天毛竹行自注云雪竇有毛竹銀筍見梅子真四明記余向疑元虛本未作記贊甯蓋引子真語而誤為元虛其所以誤元虛者以元虛嘗作四明丹山圖詠故也近始知為不然元人曾子白作圖詠序引木元虛云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號曰丹山赤水又明人沈嘉則作遊四明山記引古記云四明為丹山赤水洞天是元虛之有是記斷斷無疑圖詠偽作於元人非贊甯所及見然則元人正以元虛有四明山記故偽作圖詠而假託其名耳全說當誤圖詠注引記云此山四面各有七十峰計二百八十峰相連如屏也又董黯鮑全詩注引記云此乃四明地仙俱出後漢時以上二條疑皆本之木記蓋四明山記雖非一本而子白為道士作圖詠序引元虛記圖詠注即道士偽作所見自當同一書也
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一卷
右舊題晉木華撰唐賀知章注知章字季真累官至祕書監贈禮部尚書事蹟具唐書本傳此書載道藏鞠字號中取山中名勝製為道調以元虛有四明山記而賀監自號四明狂客遂假託之二人詩中稱越州及宋齊梁人物往往自露破綻黃徵君曰書與元道士毛永貞石田山房詩合為一卷則亦永貞之徒所為耳余謂書名圖詠其圖其詠自當同出一手乃所刻二圖一為原建觀之圖二為唐遷觀之圖考祠宇觀刱建於陳永定中遷於唐天寶三載遣使禱祠之後非特詠者不知其興造即注者亦不知其易地也其鹵莽可笑如此永貞居祠宇觀頗弄文翰千乞名公賦詠白水宮 【 即祠宇觀】 而此詠以白水宮終篇以觀圖冠首是即永貞所偽無疑其書尚存不足附刻聊備其錄於此道藏目錄謂臨川曾堅撰誤也堅乃作序人耳
按曰此書雖係假託而世代先後仍列於其所託之時此歷來志經籍者之舊例也
四明山記一卷
右不知撰人名氏目見通志藝文略及宋史藝文志並不知作者乾道志四明山條云陸龜蒙云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相傳謂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事備四明山記寶慶志梨洲條引四明山記云晉時溪邊沙上忽生梨實孫興公及兄孫承公同遊至澗側得梨數枚左右環視莫見其跡意以為仙物也故號梨洲又四明山條引四明山記云孫興公得仙梨而上昇又蓬島山條引四明記云南嗣天台北通越按二志所引二事皆在漢晉之後是子真元虛二記以外別有一部四明山記盛行宋世故兩家並得徵引而鄭漁仲所見著錄之書亦即是此本耳
四明洞天記
右不知撰人名氏延祐志大小晦山條云宋時應則入山初甚秀麗既而冥晦故曰大小晦四明洞天記云兩峰各有大小晦是也按此或別自一書或即在諸家山記中不能定也
甬東山水古蹟記一卷
右元吳萊撰萊字立夫浦陽人延祐中以春秋貢鄉試後以薦署饒州路長薌書院山長未行而卒年僅四十四其門人金華宋濂私諡為淵穎先生此記乃其在慶元遊昌國時所作其文具載淵穎集中以浙江通志大書其目於兩浙志乘卷故為著錄於此
補陀洛迦山考一卷
右元盛熙明撰熙明西域龜茲人其書分四品自序稱頃因謝病偶在海濱恭叩靈躅旁搜經籍首集自在之功德繼考洞宇之勝概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待廟塔興建具載於篇又有天台劉溫州仁本 【 按台州府志及天台縣志無仁本傳浙江通志及乾隆鄞縣志寓賢並采列朝詩集小傳云官至江浙中書省左右司郎中余考其至正二十年七月所撰賀監祠記署銜稱承務郎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而其明年十二月所作慶元路儒學記署銜即稱奉直大夫溫州路總管管內勸農事兼防禦事然則詩傳誤矣詩傳本之續蘭亭詩刻蘭亭詩會事在至正二十年是時方官郎中而不知非其終任也余以其人為吾鄉寓賢故附考之】 題云龜茲盛熙明氏既來遊息即事為文中具四品其一以梵語譯華言言菩薩功德也其二以山川地里言言奇縱勝概也至於三四則以歷代官民祈籲靈感與夫今朝之祝釐賚予言言所崇信莊嚴也云云合之自序可以略見其四品體例劉題又云熙明生居西域世與佛鄰善誦佛書深達梵語故於楞嚴祕密之典傳習小白華之事不啻若自其口出當時溫州以文章鳴題語頗不鄙夷之其書當可觀覽而
國朝乾隆初許炎作普陀山志乃謂四品文辭多不雅馴何也山中想尚有傳本余僅見普陀志中所節錄者
古蹟類
二種
慶元賜府考一卷
右元黃翔龍撰翔龍慶元鄞人宋理宗寶祐元年進士延祐志載其游澤山詩稱為前進士蓋入元不仕也吾鄉自南渡以還仕宦接踵賜第雲連甲於江浙滄桑以後華屋山邱不可復問故進士追考當日列門棨戟之盛以致其故國喬木之思聞隱君性道錄此書於鄞志修辭考是在
國初尚有傳本至雍乾閒全吉士作續賜府考即云不可見矣
瀛海紀言十八卷
右元道士呂虛夷編大瀛海道院在慶元象山縣東二十里地名爵溪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里人王一真建成宗大德閒虛夷住是院乞名公題詠而吳文正澄記之是編即裒集當時諸作也見至正志及蔣宗簡序
雜記類
九種 【 按 四庫書目史部地理類立雜記一門所賅甚廣凡歲時方物風俗事蹟之繫於郡縣者並入之今所羅列悉用其例惟才名記當在傳記類名人之屬鄉飲禮當在政書類儀制之屬濟民莊始末當在政書類邦計之屬今以諸書皆為四明一郡而作與志事並有關涉若使原編具在尚當附刻六志之後故特綜收雜記中以備掌故非失於限斷也至浙江通志兩浙志乘門為例更寬非古人分部題目之意尤而效之幾似四明藝文志矣今不從說見後】
四明郡才名志
右唐孫郃撰郃奉化人唐末為左拾遺朱溫篡唐著春秋無賢臣論卜世論即脫冠裳服布衣以隱此書見浙江通志引宋高僧傳按乾道志拾遺傳中嘗引四明才名記余疑作高僧傳者即本諸此而誤以為拾遺所撰耳然前志後記沿用舊題亦著述家常有之事固不能謂拾遺之必未嘗作此書也今仍著其錄焉
四明才名記
右不知撰人名氏乾道寶慶二志?引此書云孫郃博學高才唐末授左拾遺淨惠院即其故宅
四明風俗賦一卷
右不知撰人名氏見宋史藝文志
明越風物志七卷
右宋姜嶼撰嶼里貫未詳晁敷文公武郡齋讀書志曰以明州本越地故曰明越又以郭璞注爾雅多引江東故詳載其風物云今按其書久佚而寶慶志弟四卷嘗引一條云蝤蛑并螯十足生海邊泥穴中潮退探取之四時常有雌者掩大而肥重者踰數斤其小而黃者謂之石蝤蛑最大者曰青蟳小者曰黃甲後足闊者又曰撥棹子又按隋書經籍志有會稽郡造海味法一書考六朝以前會稽郡封域甚廣而(上竹下浦)綱海物則為句章鄞鄮所獨擅之技書名雖題會稽其實亦吾鄉之方物志也然不敢以臆測遽登於錄聊附識之
明州鄉飲酒禮
右宋林保撰保字芘民鄞人登徽宗政和二年上舍第歷官至禮部侍郎以敷文閣待制奉祠累贈特進寶慶志云明州舊俗以歲之元日或冬至太守率鄉士大夫釋菜先聖先師而後會拜堂上仿古鄉飲禮紹興七年守仇悆復舉故事後三年仇公復來置田支費又三年郡人林保為比部郎聞於朝遂取其式頒行天下又本傳云修定明州鄉飲酒禮奏聞頒行天下按宋時久不行此禮吾鄉實始倡之其後郡邑仿行至朱子出而其禮益備又惟待制此書實始基之蓽路藍縷功不容沒而惜乎不傳也
慶元府鄉飲酒禮詩
右宋顏頤仲編頤仲事蹟具前作者卷寶慶志鄉飲酒禮條云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龍溪顏公頤仲蒐舉舊典增造禮器以人日行禮會者三千餘人資政殿大學士正奉大夫陳公卓首賓席禮成制帥賦詩大夫士賡和成帙又學校書板門云禮詩二十八板淳祐六年制帥集撰顏公置蓋即其所編鄉飲酒禮詩也
慶元府濟民莊始末
右宋劉黻撰黻事蹟具前作者卷寶慶志學校書板門云濟民莊始末四十五板按忠肅在慶元建濟民莊事見宋史本傳今亦具前卷中
慶元府鄉飲酒禮小錄
右元王元恭撰元恭事蹟具前作者卷至正志云至正元年郡守王侯元恭命討論鄉飲酒禮鄉老程端禮建議於明年人日行禮侯為之主鄉士耆德者為賓介禮成因輯小錄紀之既而王侯述其事請聞於朝以風四方云
四明鄉曲義田莊本末須知
右不知撰人名氏宋光宗紹熙初史越忠定王浩沈端憲煥汪莊靖大猷共為義田建莊於郡城望京門內以所入給仕族中之親喪不能舉孤女不能嫁者寶慶志曰其田畝之數分給之規有文籍在當時忠定自為之序至正志曰距今且一百七十有餘載行之不可泯絕者前人厚德急義之心將為是鄉萬世無窮利澤又曰參政樓公鑰尚書王公應麟咸有記詳見本莊本末須知
按曰浙江通志於經籍目錄後復立兩浙志乘門體例最善特其分類頗似繁雜若用其例以錄吾鄉宋元以前之書則此卷所考尚有不止此者有無名氏之鄞江集毛永貞之石田山房詩 【 按皆當入集部總集類】 可立藝文類有無名氏之孫沔遺事滕元發之孫威敏征南錄李朴之豐清敏遺事周鑄之史越王言行錄錢時之慈湖先生行狀可立傳記類 【 按傳記在史部別自成類與地理不能相混】 有虞覽之虞氏家記虞預之諸虞傳陳鑄之陳氏崇孝錄 【 按皆傳記類】 可立家傳類有戴氏之桃源世譜袁士元之四明袁氏譜圖 【 按亦當人傳記類】 可立家譜類有宋元僧之明州三佛傳袁桷之四明高僧傳 【 按皆當入子部釋家類】 可立釋道類支蔓旁延伊於胡底而與地志相去益遠矣此卷謹遵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之例收羅散失千百什一用備六志之源流焉或嗜古之士謂當參用通志門類以便稽考故復附存其目如此